关键词:抗病毒
全国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中,只有19%的人选择了准确的“抗病毒治疗”;
对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6大城市进行调查,却有45%的一线临床肝病医生并不掌握最新的、最规范的乙肝治疗方案……
正在上海参加2006沪港国际肝病会议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昨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十一五”规划已将乙肝、艾滋病和血吸虫病首次列入了国家重点防治的疾病名目,然而,只有当医生与患者都知晓了他们能争取到的乙肝防治最佳效果是什么的时候,我国新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病毒,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才有望实现。
关键词:“大三阳”
庄辉院士先给记者讲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小事。一位同事的弟弟被查出“大三阳”,紧急救治之后,转氨酶终于降为正常,他们全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病情无大碍了。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庄辉说。转氨酶下降,并不意味着乙肝病毒的复制已停止,肝脏受损害的情况其实仍在继续。长期以来,多数乙肝病人都以为自己的病情只能是“吃药控制”。事实上,e抗原阳性、转氨酶反复升高的病人(即通常所讲“大三阳”),往往处于乙肝发病的早期,正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大好时机。“唯有及时、准确、规范、足够的抗病毒治疗,病人才能有理想的预后。”
最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两大类。以第二代长效干扰素“派罗欣”为例,由于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攻势”来获得持续的抑制病毒效果,大约有超过30%的“大三阳”病人在注射干扰素半年后,“e血清”转换,实现了病情长期缓解。更有其中7%的患者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转阳,通俗地讲,这些乙肝病人“治愈了”。
关键词:转氨酶
无论乙肝病人接受了哪一种抗病毒治疗,都切莫随意停止或放弃监测。庄辉院士强调说,争取最好的临床获益,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怎样的乙肝抗病毒治疗才算是“有效”?中华医学会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依照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标准,已将“目标”锁定在“e抗原血清转换”上,即病人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
简言之,“大三阳”病人治疗后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转氨酶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检测不到,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小三阳”病人治疗后转氨酶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检测不到,随访6个月或12个月以上,疗效维持不变,无复发。
对于所谓“小三阳”病情比较稳定的误解,庄辉解释说,e抗原阴性病人可能是病毒出现变异,患者已在慢性乙肝晚期,也可能是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需要长期随访以防止病情恶化。“这样的病人若忽视检查和治疗,可能威胁生命。”
关键词:种疫苗
身为全国肝病防治领域的一位权威,庄辉院士还特别向记者阐述了积极推进乙肝抗病毒治疗之“预防意义”。我国每年出生婴儿约1600万。经过大范围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近十年来全国已总共减少了2000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争取有更多的病人通过接受准确的抗病毒治疗,使他们享受‘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病毒’疗效的同时,不也是对更广大人群的一种积极保护吗?!”
这是我们大家的期待。
本报记者 施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