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审计署发布今年头号审计公告。与以往提交的“问题清单”不同,此公告通报的是,中央各部门对2005年夏天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清单”所指问题的回应。
这是审计部门首次专门公告中央各部门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认为,从各部委提交的整改方案看,大多数中央部门对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情况是好的。通过审计,促使有关被审计单位上缴财政各项资金11.83亿元,追回和归还各类被挤占挪用的资金41.64亿元,按规定拨付使用滞留、闲置的资金117.62亿元。
另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各项制度规定472项,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114起,213人受到处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管理国家“钱袋子”的部门将完善预算制度
最近几年,每年夏天,审计长李金华都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有专家发现,有的问题每年都屡审屡犯,究其根源是我国预算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今天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中,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管理国家“钱袋子”的部门回应说,一些关于预算制度的改革已经起步。比如,关于中央部门人均基本支出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财政部称,将通过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合理界定各部门各单位维持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基本支出的范围,逐步缩小中央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水平存在的不合理差距。
去年的审计清单里,审计长李金华曾提到,人民银行、广电总局的收支未完全纳入中央预算,对此,财政部将对人民银行实行费用专户管理,要求人民银行费用支出预算严格按部门预算方式编报,修订人民银行现行财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
对广电总局的问题,财政部从2005年起,已将广电总局集中的中央电视台4亿元收入纳入预算。从2006年起,将全面取消广电总局集中中央电视台收入留作自用的做法,并对中央电视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体制。
与制度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去管理部门未完全将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统筹用于职工住房补贴,对此财政部表示,要会同国管局等有关部门调整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分配管理政策;另外,在编制2006年购房补贴预算时,要求在京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优先动用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并如实反映公房出售收入结余情况。
另一个管理国家“钱袋子”的部门、国家发改委也对其管辖领域内的问题作出了回应:关于124个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以多种名义重复申报或多报建设规模获取中央补助资金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采取5项整改措施,并表示要对多报建设规模的项目和地区,实施暂缓审批项目或暂缓安排投资等制裁措施。
多数部门纠正预算执行疏漏,体彩管理中心负责人弄虚作假一事已被立案
中央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有疏漏,今天的审计公告称,多数部门都提交了整改方案。
李金华曾指出,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过程中,有12个部门存在预算编报不真实的问题,目前已有10个部门将虚报多领的预算资金3.9亿元纳入下年度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并将1585.87万元上缴中央财政,纠正率为83%。另外两个部门正与主管部门协商,争取尽快纠正到位。
关于26个部门违规转移挪用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的问题,已有23个部门按照审计决定要求予以纠正,涉及金额8.73亿元,纠正率为81%。
其中,体育总局在体育彩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对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经体育总局批准购买的综合楼,财政部要求将综合楼产权归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所有,体育总局正在办理综合楼产权变更手续;
对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所办的两家公司提取的个人奖酬金1.31亿元,已将尚未发放的1.29亿元调增公司2005年期初未分配利润;
对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负责人弄虚作假,人为增加进口电脑彩票专用热敏纸购买环节,致使彩票发行费流失2341万元的问题,体育总局已停止与不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的合作,有关部门也已立案审查。
17个被审计单位的“小金库”已封,国家旅游局违规项目停工
针对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3.5亿元,已有17个中央部门或其下属单位撤销账外账、“小金库”账户。
审计清单提到的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1.42亿元的问题,已有23个部门作了纠正,合计金额14.97亿元。
3个违反规定擅自建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的部门的整改方案包括:未经批准自行立项建设航遥大厦的国土资源部,已经申请补办立项审批手续;民航总局所属空中交通管理局挪用资金购买银通大厦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查处;国家旅游局违规建设的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和后勤基地项目已经停工。
审计清单还提到,有些部门年初预算未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造成资金滞留闲置,影响使用效益的问题,对此,科技部表示正在研究改进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国家物资储备局针对“1994年以前累计借出的各类储备物资14亿多元未收回”的问题,成立了公司清理和借贷物资清欠领导小组,已催还欠款、归还储备资金合计2.94亿元。
对2.27亿元中药材储备资金基本形成损失或被挤占挪用的问题,发改委已责成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进行清理核销;对地方医药公司占用的1.03亿元储备资金,发展改革委正在积极组织清收。
13个单位虚编的3.63亿元课题预算等已纠正2.91亿元
审计部门在对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同时,还审计了科技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及45个下属单位,并延伸审计其他9个科研单位科技经费使用情况,发现了两个部门和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6.69亿元科技经费等资金。
目前的整改情况是,这些单位已通过归还原渠道、调整预算、完善规章制度等方式纠正3.79亿元,纠正率为57%。对13个单位违规出借、对外投资和投入股市的3.27亿元科技资金,已收回1.9亿元,占58%。
对科技部原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使用科研经费800万元与民营企业共同开办公司的问题,科技部责成该单位认真清理,目前已将资金全部收回,拟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
关于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的问题,今天发布的审计公告称,13个单位虚编课题预算等3.63亿元的问题,已纠正了2.91亿元;16个单位虚报课题和项目支出决算1.3亿元的问题,已纠正8100万元;20个单位存在的已完成课题但不按规定结转结余经费2.09亿元的问题,已通过办理结转、滚动立项等方式纠正1.71亿元。
被用来建房买车等的15亿水污染防治资金90%已整改
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国务院在太湖、淮河、海河和辽河4个重点流域共安排重点水污染防治项目1460个,计划总投资1076亿元。2004年审计发现违规使用23.68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其中15.66亿元被12个省挤占挪用于其他工程、办企业、出借或建房买车等。到目前,已经整改14.16亿元,占90%,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人,4人受到行政警告、停职等处理。
另外,审计署对水利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等7个流域机构和湖南、湖北等15个省(区、市)2002年至2003年水利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称:有1/3项目未按期建成,21个项目存在严重质量缺陷。35.85亿元水利建设资金被滞留,12.64亿元被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一些地方挤占挪用水利资金,用来弥补行政(事业)经费、建楼堂馆所和发放补贴奖金等。比如,1998年至2003年间,陕西省财税部门从筹集的水利基金中提取业务费1.22亿元,大多用于发放职工补贴、奖金。
今天审计署的审计公告称,未按计划建成的109个项目中,有29个项目已建成;21个存在严重质量缺陷的项目,水利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有的已完成整改。35.85亿元滞留的水利建设资金,已有14.55亿元按规定下拨项目建设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改进了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办法,已停止提取业务费的做法。
10户中央企业补交税金近亿元
审计署还对10户中央企业的领导人进行了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这些企业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领导人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等问题作出了回应:
关于损益不实的问题,有的企业存在多计或少计利润的问题,有关企业已调整账目154.05亿元,补缴税金9352.55万元。对常州兰翔机械总厂虚报下岗职工人数累计骗取中央财政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110万元和该厂法人代表擅自用100万元公款行贿的问题,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在全集团予以通报,并对该厂套取的资金从2005年起分期扣回,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对行贿问题进行查处。
关于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的问题,有关企业正在落实具体决策人,并将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关于违规处置资产、关联方交易让利、违规经营等造成损失的问题,有关企业表示将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资产交易,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
这次审计发现的9起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已全部移送有关部门立案查处。
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191名责任人受处理
审计署于2004年对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总部及所属114家办事处1999年至2003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4家公司在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包括收购违规剥离的不良资产169.18亿元,违规和不规范不合理处置不良资产272.15亿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违规问题金额达26.56亿元。
由于受有关方面的不正当干预,有的地方企业通过不规范破产逃废金融债务。如截止2003年末,湖北省475户地方企业因不规范破产,导致华融、长城、信达3家公司54.53亿元的债权总额,只受偿1803万元,受偿率仅为0.33%。
审计后,4家公司上述违法违规问题基本上已得到纠正和处理,并对191名责任人员给予免职、记过、警告等行政处分。对审计反映东方公司采取虚报人数等手段获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奖励和福利的问题,财政部已进行通报批评并作出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