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19期刊登文章《2006全国土地利用从严从紧谋开局》。文章指出,在中国的宏观调控中,“银根”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地根”问题。随着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土地利用从严从紧的趋势日渐清晰。根据“十一五”规划,在今后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前提下,全国要保有耕地1.2亿公顷。与此同时,投资反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现象尚未消除,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全文如下:
-继续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从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这是必须达到的硬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很大的,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体现在土地供应上,一方面要继续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实行从严从紧、有保有压的供地政策;同时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时就强调,要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投资反弹。坚持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从紧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调整信贷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在今年全国“两会”3月7日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马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刘明康主席和国土资源部李元副部长,就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回答记者提问时进一步强调,严格土地审批,严把土地“闸门”,通过严格土地审批来严把土地“闸门”,全国暂停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半年时间。同时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等土地供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
目前各地最关心的是2006年用地计划的总盘子到底是多少,有没有扩大。对此,国土部的政策非常明确,2006年全国计划仍维持2005年的水平。也就是说,2006年,要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将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控制在从紧的水平上。继续把着眼点放在进一步挖掘存量用地的潜力上,放在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上,调整供地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继续从严从紧,不仅体现了1.2亿公顷耕地保有量的硬约束,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尚未消除,且随着“十一五”开局,大有反弹之势。在这个当口,计划,作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虽然压力不小,但这并不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5年通过贯彻“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土地供应原则,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既避免了盲目占用耕地,初步遏制了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势头,同时也保障了重点项目用地需求,最终实现了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项目851件,其中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460件。共批准建设用地14.93万公顷,其中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7.44万公顷。全年核减建设用地4631.9公顷。土地供应中,存量用地比例达56%,新增用地占44%。各行业的配置相对均衡、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转用和耕地转用指标都控制在计划之内,基本保证了发展的需求。
事实证明,只要运用得当,土地计划手段将在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以及重复建设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
-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仍是基本原则
据国土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计划指标分解经过了认真测算和综合平衡,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是有保有压。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要,合理确定城镇村建设新增用地。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先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支持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项目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不予供地。继续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用地土地供应。
二是区别对待。针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地区、中部崛起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不同情况,充分考虑提高投资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实现的要求。
三是综合分析。根据各地投资水平、资源状况、实际建设占用土地情况、历年计划实施情况、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国内生产总值等,适当参照各地规划实施和违法占地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四是占补平衡。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坚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国土部开始部署打击开发商囤地
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针对已出让的国有土地不能转化为有效供给,导致土地市场供求紧张而推动房价上涨的问题,出台了闲置土地的处置新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规定主要是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项目对土地资源的消耗,防止开发商变相降低容积率“开发高档楼盘”,从而导致土地供应量减少。
国土资源部新近发表的2005年土地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04年底,国内城镇闲置土地已达7.2万公顷,其中包括住宅用地在内的经营性土地占了相当一部分。北京国土局早前亦表示,2005年北京闲置土地约在6000公顷左右;遏制闲置土地数量扩容刻不容缓。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在采访业内人士时表示,尽管这是针对未来出让土地作出的规定,但对目前市场形势同样具有“敲山震虎”的作用。相信近期有关部门对盘活存量用地还会有新举措,盘活土地、增加土地供应显然已经成为平抑房价的配套系列政策之一。由于新办法对开发企业提出更高资金要求,提升了房地产准入门槛,市场在由中小企业向大集团集中的同时,开发运营可能会趋向更加谨慎保守。但从北京等地的具体操作来看,真正有效遏制开发商囤地,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前景不容乐观。
相关链接:
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设立
国土资源部2006年用地计划要求,各地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分解设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该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以前计划里没有这个要求,一些地方在城镇建设用地偏紧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以致出现了“弱势群体无指标”的说法。今年要求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分解设立,是对计划分配和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充分体现了国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另外,国土部要求,严格执行计划,切实加强农用地转用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规定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独立选址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得混用。为控制城镇村用地盲目扩大规模,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独立选址项目用地,增强计划的权威性,计划提出不允许地方自行调整增加城镇村占用耕地指标。
相关报道:
国土资源部最近完成了全国2005年度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逐级汇总(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国土资源部近日也通报了河北赞皇、安徽休宁两起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同时指出,当前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凡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土地违法呈现死灰复燃的迹象,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来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却成了违法的主体。
目前在全国掀起的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行动,利剑正在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