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国内动漫界的一大新闻是“水浒传”和“西游记”两部古典文学名著商标被日本企业在中国抢先申请注册。尽管已有中国企业联名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提出抗议,但究竟能否阻止日本人的脚步还难预料。近年来,在“中国动漫有上千亿元市场”的诱惑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投身这个曾被斥为“小儿科”的领域,一项项政策出台了,一个个基地上马了,一笔笔资金投入了。然而,面对外国企业的抢滩,我们为什么又慢了一步?专家指出,日企抢注的潜在危害远超出商业层面。早有人说:“日本游戏篡改历史,美国游戏编造未来。”假如外国企业编制游戏时对我国古典名著的文化内涵进行歪曲亵渎,并使用合法商标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国青少年精神世界产生的不良影响将难以估量。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 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日在中国政府网公布。所列项目虽然从此将受到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与保护,但此间专家认为,保护工作仍需“与时间赛跑”。
此次公布的名单列入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收录了白蛇传、梁祝等传说以及孟姜女、西施等民间故事;不仅有吴桥杂技、少林功夫、苏绣等海内外熟知的绝活儿,也有格萨尔、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世代口授心传的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各地报送的1300多个项目中遴选出来的。今年初,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消息一传出,各地就踊跃报送2000余件展品和2000余幅照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文化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组织一个跨学科的专家组,涉及音乐、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十个门类。由于缺乏经验,名录的报送和筛选出现意见分歧和学术争论,但最终遴选出的项目均经过再三讨论,具有学术和留存价值。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田青说,在中国,每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会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
田青说,维护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说,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调查记录,近年来更开展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的田野普查和搜集整理。
“去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就是例证。”宋兆麟说。
田青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一样,与其所处的地方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下一些旅游景点将少数民族风俗作为噱头,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歧途。能否传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重新获得生命力,关键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有者的努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过去四五年间经历了“从冷到热”的发展。6月10日,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现在,中国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正在倾注越来越高的热情,但田青仍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是“希望与忧虑并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将帮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传统。只有全民的保护意识提高了,我们才不会让‘遗产’变成‘遗恨’。”田青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