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节水中国行”采访团一行离开了包头市,前往巴彦淖尔市采访内蒙古500里河套灌区节水的故事。
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总土地面积1784万亩,引黄灌溉面积861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河套灌区属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130毫米—210毫米,平均蒸发量高达2100毫米—2300毫米,多年来平均引黄河水量51亿立方米左右。
巴彦淖尔市河灌总局办公室副主任张浩文介绍说:“灌区水利工程改革以前,经常出现水费计收难、工程维护难、用水浪费严重、水事纠纷频繁等问题。近年来,灌区围绕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总体目标,探索用水户参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把水利工程管理分国管和群管两部分:国家统一管理分干渠和干沟以上工程,群管组织管理支渠和分干沟以下水利工程,收到了较好的节水、用水效果。”
据了解,灌区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进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初步实现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良性运作。
2005年4月,灌区召开了第一届灌户代表大会,重点推行了6种改制形式: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行渠长负责制、专群结合协会、代管、联水承包、供水公司(供水服务站)。还深化了水票制供水和亩次计费供水两种水费计收管理办法,既方便了群众,又节约了用水。
河灌总局副书记黄卫国说:“自1999年至2005年,灌区共完成改制单元1374个,辖直口渠2345条,辖灌溉面积846.8万亩,占全灌区总灌溉面积的98.3%。目前,灌区实行计量微机开票到户,增强了水费计收的透明度。”
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本着灌溉突出“节”、管理执行“严”、安排立足“早”、施水遵循“细”、用水抓住“浅”、田间管理实行“小”的“六字”方针,通过细化管理,使支渠的管理配水、量水收费实现了“四到直口”,即分水到直口、配水到直口、量水到直口、计费到直口,改变了过去的“三不浇”的现象(即晚上不浇、雨天不浇、刮风不浇),使广大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明显提高。
五原县新公中镇村民王三小说:“现在实行分水、配水、量水、计费到支渠直口,维护了用水秩序,节约了水量水费。我家去年水费节省了500多元钱呢!”
河灌总局灌排处副处长张万良介绍说:“过去节水要靠行政手段,现在用水户自觉节水,普遍积极推行平地缩块、区域化种植、浅浇快轮等节水措施,退排、灌路壕等浪费水现象明显减少,用水效率逐年得到了提高,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经过几年的改制运行,灌区改制渠域的每年节水幅度占正常年份用水量的5%—8%,1999年至2005年累计节水20多亿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