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日前从科技部了解到,“十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十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明显增长,2001至2005年,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469.3亿元、年均增长25.1%,其中2005年达到135亿元,较2000年的46.7亿元增长了189.1%。
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2004年,SCI收录的我国(大陆)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5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达到1443篇,较1996年的645篇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我国基础研究正处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时期。
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学科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纳米科学等领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等,出现了一批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和科学家。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表示,通过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我国在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也正日益显露。
尽管我国基础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某些领域处在世界前沿,但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仍偏低,多年徘徊在6%左右,而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例通常为15%至20%;研究项目中人员费用比例过低;原始性创新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仍较少;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低。
张先恩表示,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基础研究,如先后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使基础研究条件不断改善,但目前仍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此外,我国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仍有待改善,急功近利的学术作风比较普遍,学术失范行为偶有发生,科学争鸣和学术批评的氛围亟待加强。
为此,国家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对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前科技部正会同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研究制订《“十一五”国家基础研究规划》,力争显著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将部署六大任务,包括完善学科发展布局、稳定发展基础学科、高度关注和重点发展交叉学科;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研究一批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10个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启动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与技术、生殖与发育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加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