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评估一致表明北京“宜资度”全国领先“宜居度”大幅倒退
中科院调查显示北京城建对低收入家庭关注不够,社科学者认为个别措施已构成“现实的损害”
去年年初,北京市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当即引来上上下下一片喝彩。现在,一年半过去了(离2008年也更近了),北京市政建设人没少投入,钱更没少花,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在“宜居”程度上,却“倒退”了。
2005年12月,《商务周刊》和零点调查公司联合发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显示,北京市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3位下降到第15位。
2006年6月6日,在零点调查公司发布的涉及20个城市的“宜资”城市排行榜上,北京排在首位。但在同时发布的“宜居”城市榜上,北京排名第19位,倒数第二。
6月22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文忠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北京市进行了11000份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给这座城市的宜居水平打分为63.8分,刚刚及格。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北京“不宜居”。通过分析,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最近结束的这项调查中,如果按照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3000~4999元”、“5000~9999元”、“1万元以上”把北京市居民分成四组的话,“1万元以上”的人对北京的宜居状况最满意,其次是“5000~9999元”的,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则更多地表示“不满意”。
对于这种宜居感受和家庭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人员分析说:“目前北京城市建设对低收入家庭的关注不够,缺少针对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便利条件,进而影响到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这包括日常生活、出行、安全、健康以及舒适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不久前,零点研究集团董事长袁岳在解释他主持下的“城市宜居排行榜”时认为,按(房地产)开发商的标准,北京是个很好的城市。因为这里有最好的投资机会,有最多的概念可供炒作。
不过,仅仅在“宜商”上做文章是不够的。这个拥有巨大投资机会和炒作价值的城市,并不一定是人们生活的乐园———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来说。
事实上,随着北京市四环、五环乃至六环的陆续开通,“饼”越摊越大,小区越建越远,城市居民的出行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昂贵了。
与“年轻打工族”和“高级白领”等群体相比,在中科院的民意调查中,“平民”对“公交设施”、“日常生活出行”和“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的满意度都是最低的。在北京两个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集中区———天通苑和回龙观,居民对交通拥堵和公共交通方式的缺乏表达出了更严重的不满。
过去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以来,“交通堵塞”一直是北京人的一大心病。根据此次的调查报告,1994年,三环以内主要路段的汽车平均时速为45公里/小时;2003年之后,市区部分主要干道高峰期的车速已降至每小时12公里左右,有的道路机动车时速还不到7公里/小时。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也已经从1994年的16.7公里/小时下降到不足10公里/小时,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1/5的路口和路段车速不到5公里/小时。1990年以来,北京市客货车辆行驶速度平均分别下降了15.6%和11.5%。按此推算,相当于损失“公共电汽车标准车”约1000辆或“通道车”约600辆、平均增加“公共交通乘客在途时间”约9分钟,折合“公共交通乘客社会时间损失”(每天按日公共交通出行人次500万计)多达75万小时。
除了“行”之外,“住”显然也成为影响北京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人觉得,高昂的房价让北京的宜居水平大打折扣。
“在城市公共管理意义上提出的宜居建设定义,不同于开发商们提出的宜居城市建设目标。”袁岳说,前者着眼于帮助购买力有限的“穷人”改善居住条件,而后者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人”身上,为他们提供各种升级、休闲服务,以期有利可图。他认为,究竟建设什么样的“宜居城市”———是“宜居”还是“宜资”———应该是城市管理者们首先要想清楚的问题。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叶立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城市建设的另一种偏差,就是把居民适合且方便的小摊小店以有碍观瞻之名取消。“这未必是好事。”她说,“其实一个城市充满个性化小店,也是其个性化所在,满足了千差万别的需求,从城市建设角度来看,城市也更显丰富,更有内涵。实际上,取消摊店不仅仅抽掉了‘丰富’和‘内涵’,它还有更为现实的损害。”
这种“现实的损害”在此次中科院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调查发现,初中以下学历者或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群体,对“日常购物方便性”的评价多是“非常不满意”;高中学历者或家庭月收入在3000~4999元的群体,对此的评价多为“比较不满意”和“一般”;而大学、大专学历者或家庭月收入在5000~9999元的群体,则更倾向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
至于学历和收入更高的人,他们并没有表示出明显的对“日常购物方便性”的评价特征,也就是说,未来日常购物环境是否改善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换一个角度来看,目前北京市针对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的商业建设已经让这一群体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再继续针对这类目标群体进行商业开发,并不能提高他们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和态度。
换句话说,北京市要想在“宜居”成绩上拿高分,当务之急应该是,着眼于中低收入者、中低学历者,着力提高他们对北京市政建设、生活环境、居住交通条件等的评价。
互联网上,一位网友的留言说得很中肯:“嫌贫爱富不该是政府的行为。在努力方便开车人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骑车人和步行者;在为高尚住宅大片批地的时候,也应该留一些土地让低收入者有容身之处。北京永远不会只有富人没有穷人,也永远不会因为‘让富人满意’而成为真正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