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国家审计署新一份审计报告一改以往指名道姓的“风暴”面孔,让已经习惯于通过李审计长之口释放自己对腐败之痛恨的老百姓,很有些不过瘾的感觉,甚至有些失望和不满:李审计长害怕了?妥协了?抑或是问题多得已点名点不过来了?
不能说老百姓的情绪全没道理。首先,历次审计曝光出的问题确实不少。连李审计长都不得不承认,“说这个单位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几乎找不到”。老百姓的质疑并非没有根据。
其次,以前老百姓是没权知道政府怎么花钱的,更不用说监督。好不容易李审计长为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多少有了一点知情权,现在却又要在这窗前拉上一层纱帘,模模糊糊看得到“问题”在晃,却再也看不清“问题”责任人的面目,等于给了的权力又被收走,谁不觉得若有所失?
不过,笔者是坚定地相信李审计长对“不点名”不再刮“风暴”深远意义的阐释的,即“要使审计从揭露问题向更多地推动制度建设转向。”
毋庸置疑,这是正确的方向。不论审计“风暴”多么令人激动令人叫好,我们也必须承认,审计不是用来制造激情让人们体验快感的,“风暴”只是某个特殊阶段的特殊手段,而推动制度建设,靠制度堵住财政资金漏洞,少出问题,最好不出问题,才是审计的惟一目的。至于有关知情权的问题,指出了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如今年报告中所列出的“投资管理存在七大问题”、“补助地方支出存在三大问题”等,不也是一种“情”吗?知这些“情”当然也是“知情”。
尽管如此,但坦率地说,笔者心里也不是完全没有犹豫。谁不希望审计真正回归到一项日常工作而不再是“风暴”?谁不希望最终不是靠“风暴”而是靠制度来保护国家财产国家财政的安全?问题是,我们现在已具备不再刮“风暴”的条件了吗?不再刮“风暴”后制度建设能否跟得上?记得李审计长不久前曾说过,审计问题之所以会屡审屡犯,是因为我国处于比较突出的二元结构社会,人们可以利用现有制度的缺陷牟取不正当利益所致。
改革已历时二十多年,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至今尚未能完全改革到位,可见制度建设有相当的滞后性。从揭露问题转向推动制度建设固然是大势所趋,使审计归位日常工作也是与国际接轨,但如果已有制度的缺陷――如双轨制还在,而建立中的各项相关制度又还不够完善,就令成效卓著的“风暴”鸣金收兵,是不是有点儿太早太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