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白领工作甘当村官
南汇实施“有志青年下农村”活动数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
“小姑娘,你到农村来干什么呢?”当梅园村里上了年纪的农民看到大专毕业本可以在城里谋职的毛慧时,他们毫不掩饰自己诧异而略带可惜的口吻。同样,当月收入三千的闵香把市中心一份体面的工作辞掉,报考南汇第五批“有志青年下农村”活动的时候,她的上司同事和朋友们对她也露出了这种难以理解的目光。
毛慧和闵香都是五月初刚刚上岗的第五批“有志青年”,这一批68人是从707名社会报名者中胜出的佼佼者,竞争比例10:1,报名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7%,甚至还吸引了研究生前来报名。从1998一九九八年起,南汇推出“有志青年下农村”以来,前四批171名录取者中大专以上学历是15.8%。
究竟,是什么吸引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向农村集聚?
这些敢于吃螃蟹的青年人,在农村的实践中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未来?本报记者前往南汇,与这些年轻人中的代表的一番交流,试图了解这个青年群体的心路历程。
436元月薪曾经拿了两年
他们中很多人放弃了市区中的工作,选择了待遇低得多的村干工作。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甘于放弃眼前的利益?
几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刚刚当上“有志青年”的王清的工资条被同学看到了。“1436元?”“不对,是436元嘛!”同学们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王清是第二批“有志青年”,和他一样,前四批有志青年的待遇差不多是这个水平。之前,建筑设计大专学历的王清在市中心一家设计院跟着师傅描图纸,收入并不算低。
“即使这样,比起村里其他干部,我们都应该感到知足了。”第一批有志青年、现任宣桥镇陆桥村第一把手的叶雪峰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村的村干部们,年收入七八千,可都是打白条的。
“报名‘有志青年’的动机很简单,我想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原本在当地中学当教师的王雪峰在家访中,看到农民艰苦的生活条件,受了震撼,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放弃教职。王雪峰的想法代表了当时相当部分有志青年的观点。
在农村一线一扎根就是七年,王雪峰带动村民搞经济,为村里还清了80万元的欠债。村里每年的可支配收入从开始时的几千元到现在的三十多万元。
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涨船高,第五批“有志青年”交了三金后税后待遇已经提高到1500元。与前几批有志青年的前辈略有不同的是,新一批的有志青年们更多的是看好农村的发展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