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补”发展正当其时
采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输配电及节电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邱宇峰,学了一个新名词“串补”。
弄清它的含义着实费了一番工夫。这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手段对交流输电线路进行串联补偿的装置,可以提高线路功率极限和电力系统稳定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在电网线路上加装相应装置,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这个道理有点像我们在电脑上网中,由窄带变成宽带。深入了解后又是大吃一惊。使用这样一套设备可以减少远距离输电线路的架设,以我国第一条220千伏可控串补为例,光节省新建输电线路投资就达一个多亿!而且,使用“串补”技术每年可增加售电企业的售电收入也超过一亿元!
邱宇峰说,国家电网公司日前提出“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其中“电网坚强”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网线路输送能力明显偏低。我国目前正处在500千伏网络初步形成、220千伏电网逐步改造实现分区运行的发展阶段,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送容量较低。受暂稳极限限制,500千伏长距离送电线路输送能力在60万—100万千瓦,与国外相比有40万— 80万千瓦的差距。同时,我国电网的网络建设规模较小,结构较薄弱。从电网建设进程看,我国高压输电线路的发展比电力发达国家滞后约20年。目前除华北北京地区、华东上海地区和广东地区的500千伏网架较强外,其他地区都比较薄弱。
邱宇峰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电力专家一致认为,要适应我国电网未来快速发展的要求,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今后的电网建设中应推动新技术应用,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节约输电走廊,提高线路投资效益。而“串补”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不但可以解决我国电网发展的上述关键问题,而且具有装置造价相对较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因此,“串补”装置将成为“建设坚强国家电网”方针的重要一环。如果“串补”技术在电网发展中实现规模应用,将在各个方面创造巨大的效益。
自主研发成效初显
我国的“串补”技术到目前为止经历了国外垄断、自主研发,以及推广应用国产化设备三个阶段。
据了解,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电网的发展,“串补”技术受到各方重视。国内一些大区电网陆续引进了一些串联补偿工程项目,由于当时仅有几家跨国大公司垄断着串补和可控串补技术,串补和可控串补的工程报价远远高于实际成本,甚至达到报价是成本的四五倍。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对“串补”技术的国产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4年12月26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甘肃成碧线22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可控串补示范工程”在经过13项全面严格的试验后顺利投运。2005年4月,该国产化项目在北京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2005年5月,该国产化技术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成碧线220千伏可控串补项目的投运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瑞典、德国和美国之后第四个完全掌握可控串补技术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为世界上第四家能够提供可控串补装置的厂家。该装置造价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节能增效潜力巨大
加装“串补”装置后,系统的输送能力和稳定极限都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减少新建线路的要求,不但节约大量投资,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现有电网的潜力,提高现有电网的输送能力,为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减少了占地,保护了环境。
以投入运行的几套串补装置为例,甘肃成碧线220千伏可控串补工程的建设使当地减少了新建一条200多公里的220千伏线路,节省投资1亿多元,2005年碧口地区最大送电能力为36万千瓦。成碧线加装串补后,能将所有功率全部输送到甘肃电网,2005年夏季多送电量4.21亿千瓦时,输送能力提高了64.7% ,按平均电价每度0.285元折算,每年可增加售电收入1.2亿元。
此外,江苏徐州已经投产的三堡串补工程将使该送电断面500千伏线路回路数由3回减为两回,少建一回270公里的线路,节约投资约3.4亿元。 (记者朱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