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12日电 题:招生作假扭曲青少年荣辱观
记者近日在重庆了解到两件令人忧虑的中学招生不规范事例:一是一名去年在某知名小学毕业,以学校综合排名前几名的成绩进入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初中成绩直线下滑。她小学的一些同班同学说,这名学生的母亲是其所在小学的老师,她的小学学习成绩,以及区级、市级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都是靠弄虚作假得来的。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小学同学认为她应当有这个特权。二是一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今年某重点高中的单独招生考试,通过学校老师的作假,英语考了110多分,最后总分比免交择校费分数线高一分。这位初中毕业生谈及此事,非常平静,似乎只是一件平常小事。
重点中学招生中有少部分为择校生,有些省市重点中学择校生还可以免费入读,目的是为了吸引优秀学生。但就是这小部分免费名额,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实际上,在免费择校生名额中,包括了三部分学生:考试成绩确实比较优异的;有学校难于抗拒的重要背景的;有关系可以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学校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都将其视为正常现象。中小学生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能分辨什么是“荣”,什么是“辱”,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行为的示范导向。而目前中学招生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并且多数是在学生知情或亲自参与下完成的,这极大地损害了中小学生正确荣辱观的形成,这些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纠正,不受到社会的谴责,不仅影响他们一时,甚至影响他们一生。
招生作假绝不能视之为平常小事,还因为这事关自主办学和自主招生改革的成败。目前中小学自主办学和招生的权限越来越大,但非常不透明,相应的监督工作也没有跟上,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均缺乏事前监督,导致不正之风的蔓延。应当制订相应规则,对学生荣誉称号的评定和自主招生中的信息透明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事前监督,让教育成为真正的诚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