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博客应成为政治文明的推进器
从最初的人大代表公开邮箱、官员上网答网民问、到今天官员开博客,从中可以感受到网络行政悄然前进的脚步。
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因开办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部长第一人”。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郑州市物价局局长陈军安等官员在网上开博客,真诚与网民沟通、互动,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办了“两会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的良性作用。
“这是大势所趋。”有关专家说,新技术的应用总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先锋主义者向保守主义者扩散。“到时候,如果不使用博客,不仅是落伍表现,还会有很大的损失。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用,你(政府)不用,就很难与人沟通。”
专家认为,政府开办博客,公务员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也可以代表所在机构发言。虽然,像这样理想的公私分明状态,在中国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政府官员开办博客应该慎之又慎,否则,“你的发言是代表了普通博客还是政府官员呢?是个人的看法还是集体的看法呢?”因为,在我国的政治框架内,政府官员的发言并非个人的、随意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需要领导批准”,如此背景下的博客,将必然引发“身份”的矛盾和冲突。他指出,作为政府机关,做好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公开、有效地为民服务才是更重要的。
现在,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其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刻。与时下芸芸明星、学者和普通人的博客相比,官员博客因其主人身份的特殊性,而赋予它浓重的政治色彩与非凡的现实意义。
有关专家指出,官员开博客,绕过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重重的人为障碍,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使之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它可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保障官员了解到真实民意,通过疏理与滤析,为自己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民情也可以通过博客平台直达。
正因为如此,有关专家认为,网络将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推力之一。希望更多现代的政府官员在网络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政治“富矿”,充分利用好网络服务于政治,让官民沟通无障碍,从而渐进式地推动政治文明发展。 (人民论坛记者陶建群)
沉睡网站的多眠症
一是内容陈旧:许多政府网站除了首页的本地要闻基本上能做到日日更新之外,其他内容基本可以说是陈旧不堪,有的甚至是几年都未更新。如某市的政府主要领导人变更近两年了,可在其政府公众信息网内,却仍以市长的形象出现,而且和后任市长的相关信息放在一起。
二是内容重复:一个政府网站往往还会链接许多政府部门的子网站,但这些子网站还会再制作一些本市概况之类的网页,而且各自为政,一个政府的几个部门制作出的本市概况也不一样,使上网者不知相信哪个好。
三是内容空白:了解一个城市的相应政府机构直至一个单位的动向,访问相应的网页,不仅是快捷可靠的途径,而且是一种经济的途径。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页不知什么原因打不开,留给人们不仅仅是可怕的空白,而且还是一种失望。
四是内容单一:一些区县政府网站只是把自己的区县简介和所辖区域的地理状况等内容资料一股脑儿放到网上,而恰恰没有人们最为关注的最新政策和最新信息。
――摘自人民网
网络舆论成公开的内参
据《半月谈》报道,网络的“舆论场”作用,已经日益受到中南海高层的重视和肯定,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
这样的政策选择,体现出高层对于政治文明的良好理解:充分倾听舆论、深切尊重民意、给予所有的意见以被参考的可能。让各种话语充分博弈,从博弈后的结论中寻找执政的方向、政策的支点,是网络时代一种智慧的选择。网络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参政议事的便利。而且,网络信息获取的方便性,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即时性等特点,让许多的意见都比现实语境中来得更尖刻、准确、及时,从而也具有更可靠、便利的参考价值。
――摘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