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7月26日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关键要切实把好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推行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坚决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语气强硬的“两个坚决”,将左右今年下半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从目前的政策取向来看,房地产调控不仅调控投资,调节供应,而且也调控需求,尤其是投资性需求。由于政策有一定滞后效应,伴随着一段时期的观望后,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适应紧缩的态势。
地产调控从源头下手
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9%,令不少人大吃一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被拎出来仔细梳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这些数字是在实施了一年半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后的成果,就不能不说它们不仅是增长过快,而且有“失控”走向过热的危险。收紧“银根”和“地根”,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今年以来,央行紧急实施多种货币政策手段,包括数次发行短期票据,一个月内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抑制货币投放过快、流动性过大的成效不甚明显。上半年贷款总额已完成全年指标的86%。可以预料,央行仍将实施收紧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但市场传导不灵敏的特性难以短时改观。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调控的手段被放大和强调。7月25日,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消息正式发布。跳出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和国家土地督察局的职能来看,建立这个制度的内在动力仍然是加强宏观调控。国土资源部此前明确表示,土地管理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一是所有投资项目都要落地,没有土地就上不了项目;二是投资所需资金也靠土地,贷款要有土地,花钱也靠土地收入;三是政府可以用“土地换资金”。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以土地招商引资,而且以土地作抵押,从银行获取大量贷款。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征地供地规模,以扩大土地收益,增加可自行支配的“预算外收入”。
有专家称,近两年来,投资规模及其增速未能有效控制的一大原因,是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的失控。而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和土地供应的监督。运用包括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在内的调控手段,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将直接影响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可以预料,调控措施到位并发挥作用后,下半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将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而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明年的房地产供应便将因此减缓。强化土地调控手段,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速,就是从源头上调节房地产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