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难的是家境一般的孩子,那些家里有关系的学生却不着急……
每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求职潮,正出现不容忽视的潜流:就业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正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代际效应”正挑战就业公平。
找工作,家长比孩子忙
今年从四川一所知名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李时康,“就业工程”从四年前就开始了:从他入学的第一天起,父亲李骥的“就业关系网”工程也随之“上马”。
李骥开始有意识地结识各大医院的高层人士。有一次,他意外得知本单位领导的小舅子吴某在一家大医院担任药剂科主任,并且很快就要升任副院长。李骥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就与吴某一家搭上关系。接下来这几年里,两家人走动得非常频繁。在“不懈”的努力下,今年7月,李时康毕业时,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了这家大医院。而他的一些同学却仍在艰辛地准备考研或四处奔波求职。
2005年寒假,成都市民张一平比往年忙得多,因为孩子要大学毕业了。他和妻子顾不上休息,放弃了自己平时的所有兴趣爱好,发动所有社会关系,像赶场一样每天带着孩子见这个领导、那个能人,以期能找到成功就业的门路。
四川省自贡市黄玉梅用“祥林嫂”来形容自己这一年多的生活。去年元旦前,黄玉梅打听到北京一家行业报纸要招聘编辑,平时省吃俭用的黄玉梅马上给女儿订了去北京的机票,并连夜包车把女儿送到成都搭乘飞机。尽管最后女儿没有通过考试,但黄玉梅对付出的这一切并不后悔,“只要是为了孩子,我们做什么都心甘情愿。”
“代际效应”挑战就业公平
当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父辈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许多令人羡慕的“位置”的时候,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在经历一次次的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从四川泸州的贫困山区考入四川大学,对于李承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为了顺利读完大学,家中已经背负了近3万元的巨债。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看着有“门路”、家境殷实的同学为就业买手机、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等“全副武装”的势头,李承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和他们展开竞争。
李承彬对记者说,现在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但真正难的是能力普通而家境一般的孩子,那些家里有关系、有背景的同学,找工作根本不着急,从不参加什么“双选会”,而是天天打游戏、睡觉、谈恋爱。
警惕大学生求职演变成父辈社会资源的竞争
重庆某高校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小杨告诉记者,班里一个成绩很差,连英语四级都没过的学生因为家长在银行工作,竟然也进了一家号称“只招收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银行工作。许多贫困生对此愤愤不平,认为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父辈和家庭的背景不该荫及本应公平竞争的大学生求职。
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1.61%的学生已经坦然承认: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去年四川某市曾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考区县级数百名公务员,据记者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在录用的公务员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胡光伟认为,现在靠着社会关系求职的大学生虽然占一定比例,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靠自己去寻找各种工作机会。如果大学生就业演变成畸形的父辈社会资源的“求职”,会大大浪费人才资源。因为父母为孩子找的“好工作”可能会让孩子在安逸中丧失前进的动力,从长远来看其实是害了孩子,另外也不利于社会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记者周俏春侯大伟)新华社成都7月30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