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胡几年前毕业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小胡没能找到工作。室友小周辞职后,提出和小胡合开计算机配件和维修店。“当时我很感动,觉得好朋友是为了自己才辞掉工作的,所以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
创业之初,小周担负了大概70%的启动资金,因而小胡“根本想都没想,就让小周做老板了。至于签合同、做财产公证什么的,也没想到。”小胡苦笑着说,“当时有工作就高兴得不得了了,而且也不懂这么多法律知识。再说,和好兄弟提钱,会伤感情的。”
两年后,小周提出把小店做大。除了电脑配件和维修,还想兼卖电子水货。“那时,‘水货’这个词很新很热,很少有人敢触碰这一领域。我是个比较保守的人,但他很有野心,我们为这件事情吵过好几次。”就在这时,小周提出散伙儿。小胡想拿回当初30%的投资,但小周坚持说钱早在2年的运营过程中用完了。小胡想讨个说法,无奈没有凭证,最后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小胡这样由于信用、法律问题等导致创业失败的例子,并非个别现象。
“一旦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创业失败了一半”
不久前,北京一著名政法大学因学生恶意欠贷情况严重,多家银行已拒绝再为其提供信贷支持。诚信形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起步及其发展。在采访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信用问题在创业过程中举足轻重。
“没有信用,一切免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李杨民很肯定地说:“个人的信用素质对于大学生创业尤其重要。良好的信用是吸引长期客户的重要原因,也是找到不错合作伙伴的坚实基础。”
“投资企业其实是在投资人。”今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的米佳认为,“刚起步的企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市场来说,其实是一种诚信度的考察。工作态度的好坏,团队凝聚力的强弱会决定投资方是否愿意注入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诚信形象是顺利迈出第一步的前提。”
“中国人做事容易受感情的影响。一旦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创业失败了一半。”在浙江工商大学的戴成超看来,“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创业时会面临较大的信任危机。创业初期,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买家都会对新兴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李杨民刚开始做笔记本电脑“校园代理”的时候,就曾经因为同学的不信任碰了壁。他向第一批“顾客”保证,自己的网卡卖的是中关村的最低价,但是同学们并不信任他:“我去中关村转上半天,一定能找到更便宜更好的。”
对此,北京大学应届毕业生詹伟峰认为,不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素养,而是市场缺乏诚信的创业环境。“市场整体缺乏诚信,创业者遭遇更多挫折,既影响创业的信心,也削减了建立诚信口碑的动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中心的李平纬老师则认为:“市场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不是对于个人诚信品质的不信任,而是对于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比如在企业管理、财务结算、熟悉市场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经验缺乏的情况。另外,专业技术与营销实践的脱节,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