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郎滩渡口。本报记者姜兴华摄
“如果说一渡赤水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那二渡赤水,就是在四面受敌时,毛泽东‘谋’出来的!”
今天,记者徒步10余公里来到红军二渡、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习水县习酒镇二郎滩渡口时,当年在此渡过赤水河的老红军王道金激情“话二渡”,一下就把记者“抓”住了。
“一渡赤水,红军挥师西去,但并没有因此摆脱危局!”王老告诉记者,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完毕。而此时,川、滇军已对扎西形成四面合围之势,红军又处在前途未卜之中。毛泽东果断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18日至21日,红军主力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打响遵义之战,先后击溃和歼灭敌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二渡的‘妙’在于毛泽东靠运动战迷惑了敌人。”王老告诉记者,当时他是红三军团的一个排长,军委在战前向所有官兵发出动员:必须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求得作战胜利。开始不大明白,但后来得知,正是这样“飘忽异常”,“忽进,忽退,一再回旋”,中央红军才从敌人的空隙中穿插出去,将十倍之敌抛在长江北岸和乌江西岸,争取了作战的主动权。待敌人从“围歼红军于扎西”的美梦中回过神来时,早已被甩在后面。更有趣的是,红军二渡赤水河后,暂时把浮桥保存好,在四渡时,又由此渡过赤水河。“真可谓,红军‘等闲飞渡’赤水河,敌人无可奈何!”王老显得很激动。
站在红军渡河纪念碑旁,凝视着滚滚奔流的赤水河,遥想当年人喧马嘶的壮观场面,耳边仿佛回响起毛泽东在扎西“谋”二渡赤水时说的一番话:我军的作战路线是服务于红军的作战方向的,这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应该到另一个方向去。转移到哪里去,转移到黔北去……发扬我军运动战的特长,去主动消灭敌人。真可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当然,毛泽东的“神”不是凭空的,是他审时度势的结果。他已看到,蒋介石的优势是碉堡加相当于红军十多倍的兵力,而红军的优势则是灵活机动,红军的两条腿蒋介石是管不住的。这就是长征中毛泽东反复倡导的,用我之长,击敌之短。
扬长避短,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我军的武器装备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无疑值得我们学习。 (本报习水8月1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