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13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时期。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频繁波动,一些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抚今追昔,我们深切感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处处体现着江泽民同志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在这13年中,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江泽民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作为一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刚刚出版的《江泽民文选》,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成果,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我们深入学习、全面把握江泽民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江泽民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揭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办法。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就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强调:“继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他告诫大家: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会挨打。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较快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在江泽民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指导下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十几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0日起在全国发行。新华社记者陈树根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先进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中,人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他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坚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造福于广大人民。
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综观全局,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必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在党的十六大上他又强调,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些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凝聚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加快发展生产力,要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重要论述,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前进的要求,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是开创性的,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对经济体制改革走什么路的问题,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认识,如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等。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改革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二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必须提高国有经济的活力。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实践证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对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增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传统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实行按要素分配,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必须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经济活力。同时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江泽民同志强调:“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的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越有力和灵活有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江泽民同志形象地说:“‘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经济特区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80年,江泽民同志在对国外经济开发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的说明,直接推动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工作。1994年,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党的十五大上,他强调,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走出去”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在努力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部署如何“走出去”搞经济技术合作。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谈判过程中,江泽民同志阐明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则。遵照这些指导原则,我们始终掌握了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主动权,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江泽民同志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完善。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利用外资额累计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投资额累计超过600亿美元。
三、必须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在这13年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把握形势,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和发展农业、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形势需要实行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抑制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由于自然、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曾长期受周期性波动的困扰,而每一次大的波动,都对国民经济带来损害,使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受到挫伤。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显示出驾驭宏观经济的高超的能力、水平和艺术,正确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向、重点和力度。1993年5月,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写给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信中指出,要抓紧时机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就会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1997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涉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13年间,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及时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先是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其后又有效地克服了通货紧缩的趋势,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妥善地保护、引导和发挥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的航船始终平稳地行驶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幅明显缩小,再也没有出现大起大伏的现象,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局面。
把“三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要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因为我们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发生了问题,世界上谁也救不了我们。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要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同时,要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发挥好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个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并始终关心和推动解决的重大问题。世纪之交,他指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江泽民同志要求,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这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99年至2002年,江泽民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开发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峡枢纽、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有序推进,科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色产业正在形成,西部地区各族人民得到了实惠。实施西部大开发,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迈出重大步伐,对形成东中西部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市场疲软,出口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下滑。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这不仅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导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重要时期,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要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优化经济比例关系,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加强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先后到祖国大江南北调查研究,召开了一系列地区、部门和企业负责同志座谈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提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需要处理好的“十二大关系”,体现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思想方法。这是对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领导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科学理论和战略思想。
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江泽民同志的经济建设思想,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让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