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农家,路面平整又硬化。拉进运出省功力,科学发展魅力大。感谢政府来重视,丢了扁担车子化。”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村民传唱的这首歌谣,道出了交通发展给老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7月28日起,参加“长征路上看交通”系列采访活动的记者,从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行进,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和陕西5省,于8月12日到达延安。在17天的行程里,我们亲眼目睹了长征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变迁,亲身感受到了交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老区的公路建成老区人民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昔日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上,关于交通发展给当地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贵州省遵义县盛产辣椒,长期以来却只能通过人背马驮运出销售,费用高利润少。2004年遵义县修通了方便辣椒运输的大通道,带动了辣椒产业的发展,去年仅辣椒一项,就使沿线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条条公路把原本偏僻荒远的村庄与城市联结在一起,使农民群众逐步从种什么卖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开始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四川省石棉县永和乡玉龙村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水稻、小麦、玉米为生,人均年收入始终停留在1000元左右。乡里道路修通以后,村民的眼界开阔了,栽种桑树、发展养蚕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5%,现每亩经济收入2300元以上。道路改变的不仅仅是钱袋,还有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过去,陕西省安塞县招安镇杨圪堵村路不好,卫生条件差,遇上雨雪天,大家做不了别的事,就聚在一起喝酒、赌博。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许多人家建了新房子,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汽车,不管下雨下雪都能外出做事,村里游手好闲的人明显变少了。
长征走过的革命老区受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大多经济不够发达,交通滞后。农村公路建设里程长,建设资金紧。为最大限度的筹集资金,各地采取多渠道筹资的方法,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力投入农村公路建设。
在满足当地车辆通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这是各地的农村公路建设者们为利用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想出的思路。江西省瑞金市对交通量较大的一些县乡道,水泥路面宽度控制在4.5米;对通村水泥路,路面宽度控制在3.5米至4.5米,路面厚18厘米,尽量随弯就坡,不做大的路基改造。
长征沿途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公路建设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03年修建泰井高速公路时,为了避免破坏高速公路两旁的植被,施工人员采用客土喷锚技术,在公路两旁的山坡岩石上回填了种植土,并植入嫩草和野花。为选择最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线路走向,泰井高速公路不惜开隧道、铺设高架桥,全线共有隧道4座、特大桥77座、大桥22座、中小桥44座,桥隧道总长约占线路总长的23.5%。为了保护一棵珍贵的世界树种凹叶木兰,建设者们不惜把泰井高速的连结线改线900多米。
昔日长征路,今日“通”幸福。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加大老区农村公路建设,并为此设立了专项基金“革命圣地项目”,重点是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以及部分通往革命旧址公路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延安、井冈山和金寨三个地区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遵义和百色地区部分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绝大多数建制村通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