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今年肆虐广西250万亩农田,给广西农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尽管农业、植保部门组织灭螺控制了螺灾泛滥,但福寿螺每年都要这么闹腾一番,让广西很“受伤”。广西对福寿螺的“攻坚战”,暴露出福寿螺防治上的瓶颈和误区,也给广西敲响了抵御外来物种侵害的警钟。
多管齐下螺灾得到初步控制
近期,广西多个地区闹起了螺灾。据统计,全区福寿螺灾发生面积达250万亩,主要发生区域为南宁、崇左、钦州、防城港、北海、玉林、柳州等市的稻区。
螺灾发生后,全区各地农业植保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螺害防治。据了解,目前南宁市99%的螺发生区已经得到防治,全市螺害得到有效控制,挽回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据介绍,福寿螺的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人工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人工和农业防治主要方式是捡螺摘卵。组织人力将水排浅后进行人工捡螺,集中捣毁,或者把大螺敲碎去壳后喂鸭喂鸡、小螺加石灰沤作肥料。在福寿螺产卵期间且尚未孵化前进行人工摘除卵块,然后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
生物防治主要是养鸭食螺。在福寿螺发生的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农户饲养鸭群,在螺卵盛孵期放到农田、沟渠中啄食幼螺,既灭螺减少为害,又可作鸭饲料,一举两得。
对每平方米有螺2~3只的田块,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犁耙好田块后,可亩用茶籽麸(或桐籽麸)5~10公斤直接撒施后再抛插秧,或在抛插秧后24个小时内,每亩用6%密达颗粒剂0.5公斤、70%贝螺杀粉剂50克、65%五氯酚钠粉剂200克拌土15公斤均匀撒施田面。
南宁市植保站长陈永宁告诉记者,福寿螺主要为害时期为水稻移栽至分蘖盛期,分蘖后期以后秧苗一般不再受害,因此9月初之前是关键防治时机。由于不少公共场地还有大量的福寿螺的成螺与螺卵存在,螺害还有可能反弹,广大农户还需注意防控福寿螺。
自扫门前雪灭螺遭遇“公共植保”瓶颈
陈永宁告诉记者,福寿螺的防治,涉及到公共植保的话题。最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两个理念,而“公共植保”在福寿螺的防治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福寿螺一般在公共场地如水渠、池塘边滋生繁殖,随着流水蔓延到农田。但是目前农民都只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灭螺,不是自家的就不关心,于是公共部分的福寿螺没有人防治。而其实公共部分的福寿螺是螺灾的主要来源,农民自扫门前雪,实际上是舍本逐末,没有从源头上遏制福寿螺的蔓延。
做好了在公共场地的灭螺工作,不仅灭螺效果好,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控制福寿螺对“公共植保”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各地却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农民就关心手上的几亩责任田,之外的公共部分也就没有人去操更多的心了。
其次,大部分的村委会也没有公共防治的意识,少有村干部组织或者筹资进行统一灭螺。同时,当地农业财政资金都比较紧缺,同时防治福寿螺这一块没有专项的财政开支,没有财政支撑,因此广西各地的“公共植保”底气不足,还非常薄弱。
要想从“公共植保”上着手控制福寿螺,首先各个村屯的村委会要重视起来,组织农民对公共场所的福寿螺进行防治。同时各级农业部门也应该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防止福寿螺,而地方政府更要意识到福寿螺等病虫害的防治。是政府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也是地方财政支出的一个必要的项目,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而最重要的是,通过福寿螺的防治,以及蝗虫、田鼠等农业重要有害生物的防治,反映了我国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公共植保体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举步维艰“以吃治螺”受到观念制约
陈永宁还指出,一些农户采用化学防治灭螺,如果使用高毒农药,稍有不慎,就是一场污染灾难。因此,植保部门也在探索一些新的灭螺方法,但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人治螺”是一个较可行的办法。目前有人在宾阳设点收购福寿螺,运到广东、北京等地去用来加工成饲料。但是由于用福寿螺加工成饲料,成本要高于鱼、虾之类,因此效益不高,所以生产的厂家也不多。目前广西只有宾阳一个收购点,这对于广西的螺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以前肆虐的小龙虾,自从上了市民的餐桌后,防治难题迎刃而解。而在重庆、北京等地,福寿螺也是餐馆餐桌上的一道佳肴,重庆的严琦甚至因为“麻辣福寿螺”这道招牌菜,为自己积攒起4.5亿的身家。因此南宁一市民建议,如果广西的市民吃福寿螺,“以吃治螺”是不是一个防治福寿螺的办法?“应该有效。”陈永宁说,“这样起码公共场地的福寿螺就有人捡来卖,对于防治福寿螺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他还透露,广西的宾阳、梧州等地市民有吃福寿螺的习惯,而在今年的灾情统计中,宾阳的福寿螺基本不成灾。同样持肯定态度的还有广西植保总站总农艺师王华生,“肯定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而据最新消息,北京因食用福寿螺而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已增至70人,让不少市民谈螺色变,再加上广西大部分地区没有吃福寿螺的习惯,“以吃治螺”在广西似乎举步维艰。
对此,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潘红平为福寿螺“正名”:“市民对福寿螺有偏见,其实福寿螺丝毫不亚于本地土螺。”潘红平副教授曾经对福寿螺做的研究表明,福寿螺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较高食用价值。
至于“吃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说法,潘红平也鸣不平:“生吃本地土螺、鱼、虾等,也有可能患病,这与吃福寿螺风险是一样的,关键还是要进行科学烹调。”潘红平认为,正如市民喜欢吃土鸡一样,他们都认为本地土田螺要比福寿螺健康、好吃,其实这是观念问题。而这个正是制约“以吃治螺”的关键。
请神容易送神难灭螺带来外来物种防治思索
号称“水中杀手”的水葫芦、前两年肆虐广西的南美洲红火蚁、甘蔗上的蔗扁蛾、芒果中的果核象甲……这些都是肆虐广西、为害一方的病虫害,他们都是外来物种。
“广西已经深受外来物种侵袭之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所长曾涛告诉记者。部分人抱有这种观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此盲目引进一些外来物种,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
此外,我国在引进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例如水葫芦当初是作为一种猪饲料引进,福寿螺是作为一种食物引进,结果现在国家每年要花费5亿元对水葫芦进行清理,福寿螺在中国多个地区横行肆虐,给农业造成严重损失。
曾涛指出,要应付好外来物种,首先要做好检疫工作,不仅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检,还应包括省与省之间的内检。其次要作好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不要为引进以后埋下隐患。各地的相关植保部门也要做好观察和检疫工作,一旦发现有外来物种“撒野”的情况,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统一行动,统一放药,在它扩散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将受害范围缩小。
普通市民也不能袖手旁观。市民出国时,不要随意带活体动植物进入国内,如果市民在从国外带回来的动植物上发现有虫子之类,则应挖一个深坑将其填埋,不要随意丢弃,以免让外来物种存活。(本报记者唐湘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