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仁向人大常委会会议作环境执法检查报告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忧
盛华仁指出,各地经济增长指标有层层加码之势,越往下指标越高;不少地方发展经济主要还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一些地方结构调整弄虚作假、文过饰非
8月2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向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了《关于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用大量篇幅表述了对环保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担忧。
盛华仁说,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不要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但各地提出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高于7.5%,而且有层层加码之势,越往下面指标越高。
盛华仁指出,更加令人担心的是,不少地方发展经济的措施主要还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落实环境保护的指标往往都很模糊、抽象,缺乏明确具体的措施;在污染治理的投入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对此,这份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国家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信贷、土地、环保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被认为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化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但盛华仁今天说,检查组发现一些地方的结构调整却是弄虚作假、文过饰非。
据调查,最常见的弄虚作假是,在调整企业结构时,有的地方为了使小企业达到规模生产的标准,把几个或十几个小企业在名义上联合起来,改换一个新的名字,从而人为地使企业生产规模由小变大,实际上小企业一个没停,一个没关,污染物排放并未减少。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这种以“变脸”、“打捆”的手法进行企业结构调整,是典型的弄虚作假,必须严肃批评,坚决查处。
就环保约束性指标如何完成的问题,执法检查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关键障碍——资金问题。据环保总局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国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需求高达1.4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实际投入8394亿元要高出2/3以上。如此多的资金如何筹集?执法检查的情况表明,目前不仅一般的治理项目资金还没有落实,就连国家批准的一些重点流域治理项目的资金,也没有完全落实。资金不落实,目标就会落空。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必须抓紧落实资金来源,推动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的投入及时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