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自己不研制磁悬浮技术,如果德国磁悬浮列车不在此时失火,中德磁悬浮项目的谈判又会怎样?”就在中德沪杭磁悬浮谈判胶着之际,上海磁悬浮突发的一场大火,令原本扑朔迷离的谈判结果再添变数。两周过去了,磁悬浮列车已抢修完毕并驶往维修点,但中德双方关于磁悬浮列车失火的原因却仍未盖棺定论。
8月14日,施工人员在受损磁悬浮列车旁搭建脚手架。
“蓄电池”成争执焦点
据德国《世界报》透露,自8月11日上海磁悬浮列车起火以来,这辆列车“像一个大虫一样趴在原地”。直到8月18日,抢修完毕的事故列车才驶往维修点。第二天,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失火的原因初步鉴定为:“德方提供的蓄电池起火的可能性很大。”据记者从磁悬浮项目一名中国专家处获悉,“磁悬浮起火的原因是由于上海的气候、湿度跟德国不一样。该蓄电池在德国并没有发生过起火事故”。据悉,2003年发生的上海磁悬浮电缆触头(接触点)烧毁事故也曾被归因于“上海的湿度、温度和空气纯净度与德国不同”。
然而德国磁悬浮联合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向记者声明:“由上海市消防部门进行的调查尚未结束。调查的第一阶段主要聚焦在对蓄电池的错误使用。”这位发言人进一步表示:“上海消防部门认为是电池组的问题,但我们目前根本不能下结论,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确认”。但令人不解的是,就在磁悬浮失火3天后,同样是这位发言人,他却告诉记者,失火的原因“应该在于蓄电池”。
德国最担心的是“中国效应”
“为什么德国方面迟迟不公布磁悬浮列车失火原因,恐怕与自身利益有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一位在德国交通科研部门任职的华人科学家直言不讳地说,目前正处于中德沪杭高速项目上的“推手期”,德方正在使用“拖延战术”。
失火事件发生的时机颇为微妙。上海磁悬浮延伸段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就在事故发生前4天,中方还宣布了沪杭磁悬浮工程建设的新人事安排。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曾报道说,上海磁悬浮的亏损面正在扩大,至2005年,全年营业额不过1.35亿元,亏损额上升至4.4亿元。“如果中国不继续修建下去,这一段的钱就白投了。”所以,当时德方是“志在必胜”的。
“这场出其不意的火灾让德国人头痛,如果调查显示这次事故是由列车本身的技术故障造成的,那么德国将在与中国进行的沪杭磁悬浮项目的价格谈判中失去一个很重要的砝码。”这位华人科学家指出:“德国应该知道,除了中国,世界上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他们的技术投入商业磁悬浮建设。”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德方最害怕的恐怕是背后的“连锁效应”。德国经济学家弗罗团托告诉记者,浦东的广告效应让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磁悬浮产生了兴趣。继阿联酋和美国拉斯维加斯之后,英国也表示了兴趣。所以,“按照德国人现在的‘忧虑’,恐怕最近几天不可能有结论。”
盲目迷信就要付出代价
在采访中,很多在德华人科学家表示,此次火灾意味着包括德国技术在内的西方新技术并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如果盲目迷信就要付出代价。在德国一家公司担任工程师的李博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近上海天气太热,列车温度竟然是按照德国的气候设计的,所以列车里面的某个部位经常像火炉,很可能引起短路。同样由德国人设计的上海地铁一号线,最近也因为空调系统制冷能力不够,在每节车厢里都放置了大冰桶降温。她说:“同类的产品,在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融合着各自民族和气候特点的优缺点,只有在成本和效率上适合中国的才是好产品。”
其次,在引进新技术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李博士指出,引进不是坏事,但任何一项新兴技术都要通过日常的使用来检验,但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生产质量检测标准。“很多项目仅凭外国制造商的一纸证明就堂而皇之地上马,所以必定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在德华人科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应踏踏实实搞自己的技术研发,“你可以学习别人,但是你不能依赖别人。”通过自主研发提高本国的技术能力是更好地引进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终摆脱对国外的技术依赖,避免受制于人的根本保证。
据报道,德中双方正在不断地弥合分歧。德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还大胆预测称,中国总理温家宝有可能借参加第二届中欧峰会的机会,再次和默克尔总理商讨沪杭线磁悬浮项目。(青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