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披露,东北某高校部分教职工不满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对其子女的优惠政策作出改革,集体向校方抗议,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学”,要求学校对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录取。而之前这所高校对本校子弟的降分录取标准竟然超过100分。
高校教职工子女在招考过程中享受“内部福利”由来已久且流行颇广。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规”。这也是为什么既得利益者竟然会以“公平、公正”为旗号公然护短的原因。在他们眼里,这种“行规”成了另外一种“公平”保障。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对教育公平的极大损害,应该坚决叫停。
一些高校之所以长期对本校子弟实行特殊照顾,其中一个原因是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给这种“以入学做人情”的公权私用留下了空间。另一个原因则是,高校职工子女入学是“自己人”的事,子女入学的事解决了,作为家长的教师们当然也感激学校,做好了是一件“双赢”的事。
高校对本校子弟降分录取,其事理逻辑不外乎“内外不同”“亲疏有别”。但必须提起注意的是,教育首先是一种公共资源,高校没有权力把这种公共资源随意私分或者贱卖。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对本校子弟降分录取,其实质就像“石油部门烧气不要钱,电力部门免费用电”一样荒谬,一样属于行业性的“福利腐败”。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曾对这些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提出过尖锐的批评。然而,现在竟然有人公开地将此称为“公平、公正”。
高校降分录取本校子弟的制度化、常态化,直接危害教育公平。在这种潜规则中受益的只能是少数人,而大多数普通家庭和普通考生却不得不面对被这种“行规”蛮横缩小了的教育机会。可以说,在高等教育之路充满竞争性的今天,被降分录取者的窃喜恰恰加重了某些非正常落榜者的心酸。
高考旨在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但因为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教育领域内目前存在不少不公平现象。而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女之类的“行规”硬性地把考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分成了圈内圈外,实质上是以出身论英雄,用特权谋不公。
高校对本校子弟的种种优待,大部分情况下属于暗箱操作,体内循环。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招生过程中搞特殊化,但真正追究查处起来却不容易。高校作为教育公平的守护者,首先应该秉持公心,严守底线,及早叫停有违公平的“内部福利”。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种违规做法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切实行动起来,纠正这一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