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个迷宫,普通百姓似乎永远看不清CPI统计数据与自己真实生活感受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昨天,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教育、医疗类价格走势,未能反映不合理的价格收费情况。这也让一直以来困惑政府、学者、百姓三方的CPI迷局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居民消费形态转型加速
“统计结果与居民实际感受差距悬殊,是否在统计过程中就出现了‘失真’现象,这个话题在统计学界也很难有定论。”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陈维说,“我个人认为,目前,CPI的数据,的确没有完全反映出居民消费行为对其收入效应的影响程度。”
陈维说,CPI的统计涉及了与居民生存、生活最为紧密相关的项目,例如食品、交通、通讯费用等,但由于近年来居民消费形态转型速度加快,服务类领域的统计数据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
在陈维看来,各个分类项目所占权重的多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之后,这些原来国家供给性质成分较浓厚的公共产品要由个人承担很大一部分,因此这些服务类产品的消费对居民收入效应影响加大了,但在CPI统计中的比重仍然相当弱。”
在陈维看来,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无疑就是教育和住房,而医疗消费属于一个相对被动的项目。在CPI统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这些项目,仍是一个难题。
增加专项统计数据发布及透明度
居民消费形态转型加速与CPI统计之间如何做到平衡,也一直困惑着学界。
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CPI体系,无论是权重上,还是分类项的计算上,都没有完全反映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和变动水平。相对主流的一个学术观点是,应该调整CPI“篮子”中各个具体统计项目所占的权重,从而使得统计数据能够相对贴近现实生活。
然而,在陈维看来,CPI统计项目权重的简单调整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加速转型时期,居民消费形态也会随之不断变化,而如果各个分类统计项目在CPI统计中权重调整过于频繁,则不利于其延续性与可比性。
陈维表示,鉴于CPI是一个综合指数,百姓并不了解这个“篮子”中究竟装了哪些东西,很多时候与自身感受的偏差程度较大。
“地方政府和权威的统计部门可以适当增加专项数据的发布,比如根据一定指标编制教育消费指数、医疗消费指数等,来反映一定时期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陈维说。
但在陈维看来,由于教育、医疗改革所带来的“遗留”问题,并不能够完全通过CPI统计方式的自我完善来解决,诸如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报告中所提出的教育、医疗乱收费导致CPI失真的问题,这也是经济转轨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