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的“烧碱事件”之后,宝洁公司旗下化妆品品牌SK-II再次卷入质量风波。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9种SK-II品牌化妆品含有禁用重金属铬和钕;其后,广东省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得到了同样的检查结果。迪奥、倩碧、兰蔻、雅诗兰黛4个知名海外化妆品品牌也相继“落水”,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这4个品牌的6种粉饼也含有铬、钕等违禁物质。一时,退货风潮席卷化妆品市场,国际化妆品品牌遭遇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最大危机。
在这场风波中,有关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需要反思。就有关外资企业而言,他们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对中国市场的定位、对在华销售商品的质量标准是否符合实际。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长期将中国市场定位为二流市场,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质量标准、档次低于在母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同一品牌商品,价格却往往更高。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需求层次、商品鉴别能力等都在迅速提高,获取海外市场消费品信息的渠道也在迅速拓宽,昔日仰视西方品牌的中国消费者正日益平视他们,这种歧视性策略必然难以为继。在此次化妆品风波中,有关公司承认SK-II品牌在中国和日本销售的产品成分有细微差别,我不知道这种所谓“细微差别”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差别,如果是重要成分的差别,那么中国消费者不可能不备感歧视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在风波发生之后,有关企业的反应不当之处更多,不可能不遭到“缺乏诚信”和“歧视中国消费者”的指责。如宝洁公司要求退货先签“没有质量问题”的声明,但如果没有质量问题,那么公司接受退货干什么?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公司希望规避不确定的赔偿却严重动摇其形象,以至于得不偿失。
我们一些政府部门也需要反思。为外资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不等于对企业、对投资者放弃法定的监管,不等于要让企业、投资者成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的特权阶层。这些政府部门需要走出思想误区,把消费者、工人合法权益提到与投资者同等高度;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与内资企业一视同仁,完善立法,严格、规范执法。
在以重视外资企业而闻名的中国,发生这样的风波无疑引人瞩目,也招来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猜测。由于SK-II品牌是在日本生产的,有一种猜想把SK-II风波与敏感的中日关系、今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严重妨碍中国农产品出口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的变相贸易报复,这完全是无端的猜测。中国方面一贯不主张贸易问题政治化,当年抗日战争血战方酣之时,中国尚且把发动战争的日本军阀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现在更未将少数日本极右翼分子与从事正当商业的日本企业挂钩。我们不应、也不会以外国贸易保护主义为由而恶化本国的商业经营环境,不必要地给企业经营增添不确定性。政府质检部门公布的质检结果,不过是正常履行其公共职责而已,有关企业和部门如果对此加以过多捕风捉影的猜测,反而不利于反思、改进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