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课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到6点开课,教室是社区居委会的活动室,学生都是小学4年级以下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本社区,辅导他们学习的是大学生志愿者。
这个课堂被河北省邯郸市渚河路办事处称为“四点钟课堂”。
从2004年9月开始,河北工程大学和渚河路办事处已经在5个居委会创办了“四点钟课堂”,河北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金廷认为,“四点钟课堂”实现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新形势下深化、优化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探索、新模式。
“四点钟难题”困扰小学生家长
如果你是城镇双职工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你就必须在下午4点左右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单位请假出来,接放学的孩子回家。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被小学生家长们称为“四点钟难题”。
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很为难,家长也很无奈。邯郸市一名学生家长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家的孩子每天下午4点放学,孩子放学的时间与我们家长下班的时间存在着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差内,学校要落实减负精神,不能让孩子继续留在学校,可大部分家长这时有的在紧张工作,有的忙于生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
还有一名家长说,孩子放学后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乱跑,浑然不顾南来北往的车辆,随时都会有危险;有的孩子趴在社区大院的石桌上写作业,姿势很不规范;有的孩子甚至三五成群地走进网吧,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河北省邯郸市农林三社区居委会是最早破题的社区。他们在2004年9月利用社区活动室办起了“四点钟课堂”,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活动场所。然而问题又来了,社区居委会本来人少,每天下午专门找两个工作人员辅导孩子做作业,压力比较大。
在一次区人大政协座谈会上,渚河路办事处党委书记安凤岭与坐在邻座的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副院长卫德华提起了这个难题。卫德华说:“我们有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试试。”两人都没有想到,这次意外对话成就了一个大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拥有在册志愿者近500人,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平台,志愿者局限于校内服务,这始终是困扰志愿者的难题。
“四点钟课堂”让志愿者找到了走向社区的拓展空间。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团委十分重视这次机会,确定了14名大学生志愿者做“四点钟课堂”辅导员,每天派两名。首批志愿者全都是学生会干部。
打造“四点钟课堂”模式
杨炳炎是河北工程大学农业水利专业2003级学生,也是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头儿。
杨炳炎很荣幸成为“四点钟课堂”的第一个志愿者,下午4点,他和同学吕帆准时出现在农林三居委会活动室。社区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了大哥哥大姐姐,小学生们看了他们几眼就埋头写作业。杨炳炎回忆说,当时心里很紧张,担心“这些孩子能不能接受我们”。
那天,活动室很安静,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杨炳炎作业题。这下小杨心里放松了。随后,其他孩子也开始问。
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们写完作业。有的踢毽子,有的编手工、画画,这时,一个活泼的女孩让吕帆唱歌。小吕曾在校园歌手大赛中拿过奖,一首歌唱下来,孩子们高兴地围上来,纷纷让小吕教唱歌。
不知不觉到了6点,孩子们被家长接走。当看到居委会工作人员满意的目光时,杨炳炎意识到,他们成功了。
这天晚上,两个人和其他志愿者交流“四点钟课堂”心得体会时,女生比男生更有孩子缘,有特长的学生更容易跟孩子沟通。根据这个原则,志愿者调整了两人组合,于是,“四点钟课堂”多了画简笔画的志愿者和带吉他的大学生。
农林三居委会的“四点钟课堂”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家长不相信是志愿者,还跑来问大学生是不是做家教,要不要收费。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感染了社区里的学生家长,参加“四点钟课堂”的孩子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25个。
邯郸市邯山区文明办对参与“四点钟课堂”的大学生志愿者给予了肯定,首批14名志愿者获得区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个人和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2005年3月,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面向全院选拔“四点钟课堂”第二批志愿者,全院210多名学生竞聘20个名额。这一年5月,渚河路办事处又在农林一社区居委会开设了“四点钟课堂”。
为了保证“四点钟课堂”良性运转,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团委设计了“四点钟课堂”服务监督单,每月评一次,由家长、孩子、社区工作人员填写,内容包括最喜欢的志愿者,最不负责任的志愿者,你有什么好建议等等。曾经有一位志愿者因为对待孩子们耐心不足被替换掉。
2005年秋天,渚河路办事处“四点钟课堂”扩大到5个,参与此项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超过了100名。
“四点钟课堂”现象引发争议
“四点钟课堂”的开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家长、教师纷纷给社区居委会、区文明办和新闻单位写信、打电话,称赞“四点钟课堂”办得好,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之举,希望这样的课堂多办一些、长期办下去。
但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四点钟课堂”的发展有顾虑。他们觉得应该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部分家长担心在开办过程中会不会违反规定,出现有偿补课现象。
河北工程大学曾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四点钟课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91.7%的市民明确表示感谢,并希望“四点钟课堂”继续搞下去,8.3%的市民则对“四点钟课堂”表示漠不关心。
对此,河北工程大学团委相关人士认为,“四点钟课堂”不是有偿收费班,是大学生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存在收费问题;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在帮助学生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渚河路办事处负责人认为,为孩子们服务是社区的一个内容,“四点钟课堂”的运转成本不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参加活动的小学生都是自愿的,这里不会留作业,更不存在增加孩子课业负担的问题。
河北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金廷说,家长的一些担心是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警惕“四点钟课堂”变味,但是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至少缓解了我们现存的“四点钟难题”。
今年暑假,河北工程大学把“四点钟课堂”纳入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开办了暑期“四点钟课堂”,组织小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参加游泳、篮球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