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家园内,农作物生长茂盛。本报实习生苏丹摄
一起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官司,将智障人士农疗康复基地“阳光家园”的命运推向了未知。由于与村委会无法就节节升高的土地承包价格达成一致,阳光家园的主办方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被村委会告上法庭。法院已于10月17日开庭审理此案。
租地建立阳光家园
因土地承包问题,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利智中心)被房山区窦店镇河口村村委会推到了法庭上。房山法院10月17日开庭审理此案,目前尚未判决。
该事件的背景,是国内首个智障人士农疗康复基地——阳光家园的建立。
2002年6月,利智中心在河口村以每亩每年170元的价格承包了一块45.5亩的耕地,建立了阳光家园,为中心的智障学员提供“农疗”。
据利智中心主任肖培琳介绍,农疗康复在国外是一种普遍的做法。简单的农业劳动不仅使智障者的体力得到释放,也使他们学到劳动技术。
2003年5月开始,在秋收和春耕时分,利智中心的智障学员会分批住进阳光家园。学员们要学习认识农作物。他们常常将农作物连根拔起,这时,老师会送上安慰和鼓励。他们还会被安排参加各种简单的农业劳动。
“剥花生,拔草,浇水,都喜欢,我高兴!”24岁的潘岩(化名)对老师说。他是上海到北京参加特训的智障学员。
农疗训练有序进行着。不过,两年之后,农村土地价格节节攀升,在承租价格问题上,利智中心与河口村村委会产生了纠纷,河口村想要提高价格,利智中心不接受。而利智中心与河口村曾经的合同并不是十分规范。
纠纷使农疗计划停滞
今年5月,河口村村委会将利智中心告上法院,要求将耕地交还给河口村,并赔偿损失。
自从与河口村发生纠纷,村民常有过激行动,利智中心不得不暂停阳光家园的农疗计划。目前约有50名学员待在利智中心,但他们无法到阳光家园接受农疗。
对于过去在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些学员还念念不忘。9月中旬,本已被接回上海的潘岩,又被家长千里迢迢送回到利智中心。因为潘岩总念叨:“去房山,房山刨花生。”
一些轻度智障的学员察觉了变化:“老师说去农场有困难……这些天我都想现在就去农场。”
学员们走了之后,基地冷清了很多。在基地当厨师的王晋(化名)现在整天闲着没事干,在农场附近走来走去。王晋原来也是学员,在基地进行康复训练后顺利毕业,又自愿留在基地做了厨师。
村里表示“不得已”
对于起诉利智中心,河口村书记刘德新说,他个人对福利事业是支持的,起诉是“不得已的选择”。
刘德新说,阳光家园的地,租金肯定要上调,相邻土地每亩都提高到了700元,甚至2000元。而他也收到了村民的联名信,要求收回土地。“双方手牵手上法庭,我也算是对农民有个交代。”
对此,肖培琳说村里提出涨价她理解,“但是涨价对于我们这样的公益组织,确实无法承受”。肖培琳说,利智中心每年收取的学员学费约50万元,而一年开支在90万元以上,除了学员学费外,其余的全靠社会资助。
肖培琳提到,目前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选择搬家或面临搬家问题的公益组织,不仅是利智一家。“每一次不得已的搬家,对一个成长阶段的民间组织是一种无奈的痛。”
创办者努力奔波中
作为利智中心的创办者和负责人,肖培琳不想眼看着阳光家园夭折。她开始寻求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化解双方的纠纷。
肖培琳不断向市残联、房山区残联、区政府以及关注公益组织问题的专家、学者、律师等寻求援助。很快她收到了回音,残联的相关领导表示愿做双方的协调工作,有的人帮着出了各种主意,肖培琳的心又热起来了。但不久之后,一些回音又不了了之。
目前肖培琳依然在为阳光家园奔波着。几天前她在得知河口村有项目缺乏资金后,拿着项目资料东奔西跑,找了一些基金会,想要为村里找到一些资金。她想让村民知道他们不光从村里“索取”,她想跟村民“和解”,共建家园。“也许那个时候,承包价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