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0月24日电 今年四川重庆两地遭受历史罕见的严重旱灾之时,“大旱之后必有大涝”之说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很多人甚至为此忧心忡忡。然而,事实上“大涝”并未出现。2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成都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原委。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这是民间经验性的总结,但并不一定完全灵验。秦大河说,旱涝灾害是有其科学规律的,今年川渝两地秋季未发生“大涝”的原因,可以从今年的气候演变特点和今年所处的年代际气候变化背景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从年代际气候变化角度,自1951年以来,川渝地区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关系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两个季节的降水总体上呈负相关,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般在夏季明显偏少、出现干旱后,秋季降水偏多,给大家留下“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深刻印象。
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川渝地区秋季降水进入一个偏少的年代际周期,夏季和秋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季节变化出现新的特征。今年夏秋季降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在目前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旱”之后未必有“大涝”。
其次,从今年的气候演变特点来看,川渝地区秋季未发生“大涝”,这是秋季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外强迫条件,与夏季相比未发生本质变化造成的,即秋季的部分气候特点延续了夏季的特征。
秦大河说,最新的气候系统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海洋大气正处于厄尔尼诺状态,并且最新的预测结果表明这一状态仍将维持。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接近常年,不会明显增多。这表明川渝地区降水偏少的特征在近期内还会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