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规划没有站在百姓立场,走入了以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误区,偏重经济增长的心态压过了百姓出行顺畅的考虑,忽视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和谐城市的必备内涵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路权是全体市民的路权,路权的分配是按照出行人数而不是出行车辆进行分配”;“5年以内,全国大中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率必须达到出行总量的30%左右”;“城市公共交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决不应当是政府甩包袱、卸责任”———从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传出的消息,令百姓看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顺畅出行的希望,而这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事。
堵车已成大中城市一道常见“风景”,广大市民由抱怨到无奈。一些城市交通日益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况———因公交发展滞后,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有限的城市道路日益紧张。公交出行的分担率平均不足10%,特大城市也仅有2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等国的大城市,不少城市的公交车行驶速度赶不上自行车,七成居民对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不满。
交通拥堵,直接影响着城市现代化进程,降低了广大市民生活质量,不利于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有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不仅如此,有钱人开私家车、穷人只能挤公交车,路权之争更衍生出不同人群的矛盾和对立。百姓出行难已到了不容回避的时刻。
要说我们缺乏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经验,也是事实,但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是没有,类似的教训也曾出现过。之所以我们会重蹈覆辙,重要原因还是一些城市规划没有站在百姓立场,走入了以车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误区,偏重经济增长的心态压过了百姓出行顺畅的考虑。算笔账,发展公共交通,政府要往里贴钱,而鼓励私家轿车,则能刺激当地汽车工业,拉动GDP,政府就能赚钱。两相权衡,一些人更看重眼前利益,忽视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和谐城市的必备内涵。
相对于私家车主,公交车乘客以收入偏低人群为主。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资源有限,拥有的话语权较小,改善出行环境的呼声微弱。尽管几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多次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建议,但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拖再拖,矛盾日积月累。
治本之策,在于改善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其它办法可能杯水车薪,或引发其它矛盾。比如“无车日”的设立,尽管赢得广大车主的支持,但无助于治本。一些地方拟收取交通拥堵费,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借此缓解拥堵,也都是无奈的下策。离开了高效的公共交通,一个人口密集的现代大都市极可能陷入瘫痪境地,这一点,已被不少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当然,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并不是政府加大对公交投入即手到病除。《工人日报》在近日推出的“亲历城市百姓出行”一组报道中,将改善公交服务引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单中心向外扩张,造成中心城功能聚集;重庆民营公交公司与国有公交公司分属两个部门管辖,遵循两种规则,管理有待统一;兰州,高峰低谷时公交资源需要有效调配,等等。可见,城市功能布局、公交公司的高效运营,里面的学问很多。
近来,北京等城市为改善公共交通做了不少努力,城铁、地铁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百姓期待,享受顺畅出行的日子不再遥远。(刘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