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推选结束。仅一个月时间,就有40多万人参与投票。其踊跃程度,令人惊喜……
在“眼球经济”盛行的今天,人们似乎对五花八门的评选有点“审美疲劳”了。然而,一次医务人员的评选,却引起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既反映了公众对好医生的敬仰,也折射出医患关系真实而美丽的另一面。
最近,北京市卫生人文精神调研课题组选择北京市10家医院,抽取1000名医务人员和1000名患者进行问卷分析。调查显示: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度(相当信任和比较信任)高于医方对患方的信任度。医方对患方的信任度为66.3%,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度为74.1%。由此可见,“医患生态”的不协调程度,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总体上,医患关系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医生确实过高估计了患者的“敌意”。他们把患者当成潜在的对簿公堂者,对患者“防卫过度”,有没有必要的检查都让做,以备法庭举证。一些医生不再愿意冒风险,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闯的禁区不闯了,把看病当成了“修理机器”,把术前谈话变成了“风险罗列”,医患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结果,医生和患者互相提防,都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医疗费用过高的因素;也有某些医务人员忽视患者利益,行为不规范、质量不高、态度不好的因素;还有患者不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局限性的因素。在如此复杂背景下,个别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放大了“医患生态”的恶化程度,加深了医患之间的误解。有的不加核实地报道极端案例,把普通的医疗纠纷上升为“医患战争”;有的不尊重医学规律,把医疗活动机械化、简单化,使患者误以为“钱到就能病除”;有的“妖魔化”医生,称之为“杀手”、“白狼”等。这些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负面评价。
应该说,医患双方是平等的。然而,由于医疗消费不是患者的自主消费,而是医生的指导消费,患者相对处于弱势。因此,化解医患矛盾,关键在于医方。患者有病求医,本身就是相信医生,如果医生能够处处为他们着想,使其减轻痛苦,减少负担,绝大多数病人对医生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个别患者不理解医学的复杂性,无理取闹甚至伤害医生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绝对是极少数。医生不能因此而消极抱怨,甚至“无为而治”。
医患之间,和则两利,伤则两害。无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经济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人民就越是呼唤好医生。而医生也当回应这种期盼,以心换心,主动迈出修复“医患生态”的第一步。(白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