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70多天时间,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发生了巨变。购物有超市、出行有班车、看病不出屯、吃上自来水、用上了沼气、孩子就近上学、老人有休闲场所、村容村貌整洁。
镇委书记、镇长赵德双告诉记者,改造建设只是起步,建设新农村必须把谋划经济发展、谋求农民致富放在首位。通过招商引资,吉林德莱鹅业食品加工已经正式落户;吉林五龙肉牛屠宰、脱水蔬菜两大农畜产品加工也在此设立了种植养殖基地;陈云莲的速冻玉米种植面积达100公顷;生猪交易市场辐射力正在增强,每天车水马龙……农民多渠道增收态势已经形成。我们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科学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农机、畜牧、商贸物流、园艺特产、乡企民营五大产业协调发展,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素质;开展多种多样的“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村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让村民议事厅发挥真正作用,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镇24个村全部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榆树市区向西北行驶30公里,就到了弓棚镇。从镇里往北去不远,就到了十三号村。这是个由4个村民小组聚集成的自然屯。全村485户、1780口人,有耕地425公顷。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村,如今可是出了名——2004年以来,这里先后被确立为国家“863”项目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国家级农机租赁服务项目试点单位、两万亩优质粮食核心区;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十三号村如今成了榆树西北农村一颗闪亮的新星。
这里不是市区,不是城郊,可这里有成排笔直的街路,有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房前屋后,到处是鲜花绿树和休闲长椅;屯子不大,却有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农民朋友茶余饭后,就在草坪、甬路上漫步,在篮球场上比拼,在乒乓球场上厮杀,在健身场上翩翩起舞,扭起欢快的大秧歌。
十三号村在镇里属于规模较小的村,但这里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民从种到收早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年产粮达3600吨。粮食的富足,为养殖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机械取代了人力,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生猪、奶牛、肉蛋鸡、大鹅等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全村仅生猪、奶牛养殖户就达320户,占总户数的65%。其中生猪存栏3万头,奶牛存栏1500头。伴随着农牧产品销售,运输业迅速崛起。现在,全村有大小运输车210台,有的专门贩猪,销往山东、广东、浙江等南方大中城市;有的专门运输农业生产资料;有的和雀巢奶业联合,专门运输奶产品……运输业已经成了村里一大特色产业。同时,大棚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也成了新兴产业。粮食种植机械化、牛猪养殖小区化、车辆运输专业化、园艺特产基地化、劳动力就业多元化,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到去年末,村集体固定资产达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十三号村成了闻名遐迩的小康村。
今年初,榆树市将该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首批试点村。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解决农民最关注、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满意工程。
4月27日,十三号村的“五改”、“四化”、“三入户”、“两建设”、“一完善”等“五大工程”同时打响。“五改”就是改造饮水、改造厕所、改造土坯房、改造围墙、改造垃圾场;“四化”就是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村容美化、主街亮化;“三入户”就是沼气入户、有线电视入户、程控电话入户;“两建设”就是改造原来的垃圾场,建设占地43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休闲花园;“一完善”工程就是完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张春莉 姜忠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