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一系列重要信息。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江苏实际,深刻认识和把握江苏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挑战,为2007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和任务,全力推进经济增长向又好又快转型。
点击李源潮书记和梁保华省长报告中的“关键词”,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江苏在新的一年里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势、路径和政策指向。
[关键词] “七个提升”“五个下降”
2006年是江苏科学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全省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城乡居民得益较多,全面小康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实现“七个提升”:一是城乡居民富裕程度明显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两位数。二是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1/4,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创12年来新高,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三是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高位增长,高效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0%以上。四是区域共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苏南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苏中苏北工业增加值、到账外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社会事业发展速度明显提升,教育投资比上年增长18.2%,研发创新投入超过前五年的总和,医疗卫生投资增加近1倍,文化事业和产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扎实推进。六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新增电力装机容量大幅增加,高速公路在全国率先实现网络化,港口、航道建设投资快速增长。七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全国首批6家国家生态市中有4家在江苏,沿江开发区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较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呈现“五个下降”:一是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年度目标可基本完成。二是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可分别下降3%和3.6%。三是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四年下降,今年可控制在3.5%以内。四是主要刑事案件在四年持续下降的基础上,今年同比又下降2.2%。五是进京非正常上访量由年初全国的16位降至目前的22位,进京上访登记量保持在23位以后。
[关键词]步入新阶段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江苏正处在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都进入了发展新阶段。
——以电子信息产业上升为制造业第一产业为标志,江苏总体上进入了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中后期;
——以城市人口超过50%为标志,江苏进入了城市现代化带动的城市化加速期;
——以外贸依存度超过100%为标志,江苏进入了生产全球化带动的国际化提升期。
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供需结构、城市管理、对外开放、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方面的矛盾将具有不同以往的表现形式,我们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积极寻求江苏发展的新动力,增创江苏发展的新优势,拓展江苏发展的新空间,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增长向又好又快转型。
[关键词]新机遇新挑战
纵观明年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上看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加速重组,将带动国际先进技术加速向江苏转移;发达国家服务性生产的全球扩散,为江苏占优势的科教人才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江苏产能释放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江北、沿海土地资源相对宽裕,成为江苏持续发展的主要回旋之地。这些都是江苏加速经济发展转型的难得机遇。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国家宏观调控刚性约束增强的情况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和增长结构、增强发展后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发展模式向又好又快提升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推动“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模式的提升,是江苏在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立足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增长的效益,更加注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和环境的代价。要把“好”和“快”有机统一起来,及时有效地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追求质量效益的“好”,努力争取人民得实惠的“快”,真正实现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关键词] “三个协调”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江苏正在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有基础有条件争取在实现“三个协调”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促进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大力发展“两高两低”先进产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双倍增”和软件业“双倍增”计划,推动有效投入和优质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切实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通过定向招商、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途径,在推进千亿元产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力争有更多的企业集团登上百亿级、500亿级新台阶。
二是以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为重点,促进生产与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强劲的出口增势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切实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加即期消费,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增强消费能力,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激活消费市场,把富民成果累积的消费潜力更多地转化为实际消费能力。优化投资结构,将投资重点放在信息化、服务业以及消费转化效应较大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通过增加创新投入增强消费拉动力。鼓励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层次的商品和服务,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解决结构性生产过剩和防范出口风险的能力。
三是以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促进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加快构建高效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健康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高效生产上尽快走出新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争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共进的拐点早日到来。
[关键词]发展“创业经济”
落实富民优先,重点是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带动相对充分就业。
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一切有能力、有愿望的江苏人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创业,力争江苏有更多的家庭获得可观的资产性、经营性收入,让创业思想成为江苏的主流,让创业经济成为江苏的主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高度重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他们自主创业,引导他们到农村基层和各类所有制企业就业。更加注重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更多诸如“白领工人”等与大学生就业预期较吻合的就业岗位。
加速形成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效应”。以科教人才优势逐步替代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是江苏发展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突出应用这个重点,推动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结合,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和机制,让创新活动与创业实践融为一体,让创业成为创新之火上的利益燃油。以部省合作为重要契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使江苏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创新基地。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政策要向企业倾斜,创新要素要向企业聚集,创新机制要从企业建立,创新意识要向企业家灌输。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技术交易市场,构筑创新创业载体,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技术标准建设,让科技创新创业转化为江苏先进生产力增长的主渠道。
[关键词]五个减排
到2010年,江苏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15.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18%,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确保这些约束性目标如期完成。
一是通过结构调整着力从源头节能减排。坚持存量抓重点、增量抓调整,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5个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入强制性门槛,依法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装备和产品。
二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支持企业应用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启动“零排放”企业培育工程。
三是切实加强管理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企业的硬指标,所有企业都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公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强资源环境监测、督察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奖惩力度。
四是强化责任制落实节能减排任务。把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到地区部门,落实到行业单位,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监督考核到位。
五是重视创新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激励各类企业节能减排。注意发挥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环保服务和技术推广活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共同推进节能减排的格局。
[关键词] “三缩小”“一满足”
落实和谐社会建设的既定部署,重点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定方向。
加快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坚定地走以“三化”带“三农”的路子,继续实行建设安排、分配政策、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一轮五件实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江苏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的办法,走以工办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深入实施五百万农民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龙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南北差距。江苏区域共同发展已出现多年期盼的良好态势,苏中苏北的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更大突破。全面展开“四沿”生产力布局,在继续提高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水平的同时,对沿海开发要加力启动、重点突破,着力培育江苏新的增长极。现在苏南发展面临重大转折,要全力抓好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成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先导示范区;苏中要努力扩大沿江开发集聚效应,加快融入苏南,全面接轨上海,为全省发展担负更多的责任;苏北要发挥后发优势,坚持不懈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在推动创业、扩大就业的同时,进一步改革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行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导向。全面落实“三个相应增长”的分配政策,真正使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幅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增长。要完善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采取政府帮扶、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将省党代会提出的“三有四保”落到实处。
加快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解决民生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经济,更直接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努力在苏北和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以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作为政策取向,加大科教文卫体、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把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所有职工。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住房、看病、上学、打官司等现实问题,创新办法,综合施策,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关键词]民生——政府优先目标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扩大就业作为政府的优先目标,确保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
加强对双下岗、双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争现有的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指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优先推荐和安置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实行保底就业。
解决民生问题,明年将集中力量办好几件实事。
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
二是提高高等学校助学金、奖学金标准,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
四是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非职工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五是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处于低保救助边缘的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六是认真做好农村五保工作,全省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为扎实开展助困、助学、助老、助残工作,省财政“四助”资金明年将增加到35亿元,增长40%左右。
[关键词]科学发展的内外动力
坚持把推进改革开放作为“两个率先”的主动力。无论在“两个率先”的哪个阶段,江苏发展的活力都取决于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取向,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江苏科学发展的内外动力。
深化改革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围绕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提高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股权多元化、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本土民营企业,重点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提升创业形态。
继续按照“三分”思路,统筹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力争在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充分释放社会事业的内在潜能,争取更广的社会资源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创新管理方式,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升发展环境特别是商务环境的竞争力。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扎实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在建立省直对县的财政体制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省直管县的试点工作,通过“扩权强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关键词]外向型服务业
把发展外向型服务业,作为江苏优化外贸结构和扩大利用外资新领域的问题。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外贸外资工作环境将有较大变化,要未雨绸缪主动转型。重点是更加注重引进海外的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和物流中心,更加注重引进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加大对外服务贸易的比重,抢先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劳动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服务外包是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正成为我国优化出口和吸引外资的新领域。江苏每年有近30万的高校毕业生和40万职校毕业生,是江苏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基础。要在引进服务业高端项目特别是以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上取得突破,使江苏成为国际服务外包在中国的重要承接地。
[关键词]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当前的重点是要提高对苏北地区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金融服务是最重要的本土创业环境。抓创业、抓富民必须要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江苏金融业基础好、实力强,在全国处领先位置,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理念、金融创新和服务效果上与邻省浙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浙江民营企业跨省投资信贷同步跟进服务的现象更值得我们注意。
在全面开放金融业的新形势下,江苏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更新理念、创新办法,把贯彻中央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服务地方发展统一起来,把加强金融监管与支持金融创新统一起来。要研究和围绕地方发展规划,加紧构建适应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切实加大对处于经济起飞期的苏北地区,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三农”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江苏银行和保险等地方金融机构要加紧筹备运营,积极拓展金融业务,创造跨区经营条件,主动防范金融风险。要进一步开放江苏金融市场,引进外资和外地金融机构,以竞争促服务。要推动利用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各地要加强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信用担保机制,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
[关键词] “不搞对策搞对路”
重大项目建设要主动接轨国家发展战略。江苏开放型经济领先全国,沿江开发势头迅猛,主要是在呼应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中抢得了机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更要善于在国家发展的大盘子中占位置,在宏观调控大势中谋发展,科学发展的本事是“不搞对策搞对路”,加强与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产业布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对接,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向上争取发展资源,全省和各市都要力争有发展优势的产业大项目能纳入国家规划,全力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到本地落户。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争取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大项目列入区域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江苏发展的新增长点。(记者金伟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