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00送50”、“全场低至5折”……昨(1日)天,随着元旦假期开始,各大商场各种各样打折、返券的促销活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掀起又一轮消费高潮。然而,不少消费者掏出大把大把钞票换来厚厚一沓购物券的同时,却发现最后没讨到什么便宜。物价执法人员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商家利用顾客贪图小利的消费心理乐此不疲地“送券返券”时,商品价格与价值正严重背离,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统计局:冬季服装同比涨价3%
昨天下午,南京市民陈女士拎着大包小包新衣服与上初中的女儿一起走出新街口某商场时告诉女儿:“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妈妈帮你买了一千多块钱新衣服了,这就是新年礼物了,要爱惜着穿!”而女儿小学的时候,过年买一身棉袄、小皮鞋、帽子、围巾只要花四百多块钱就很漂亮了,现在四百多块钱最多只能买双皮鞋。陈女士买自己的衣服也深有感触,五六年前买一千多元的衣服是非常奢侈的事,可现在呢,样子时尚一点的品牌羽绒服标价都在一千二三百以上。“衣服似乎越来越贵了,可是从没有仔细想过这是为什么。”
省统计局近期对全省服装市场的价格调查统计也显示,去年11月份全省衣着类商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1%,鞋袜帽类同比上升3.0%。家住盐城市亭湖区的一位李大妈前几天去商场买棉衣时发现,现在大多数棉袄价格都在三四百元,而前一年普遍价格是在两三百元,衣服价格说涨就都涨上去了。
消费者:赠券活动有如鸡肋
在南京某外企工作的朱女士对记者说:“《三国演义》里曹操对阵蜀军久攻不下时曾传军令‘鸡肋’,意思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几年参加了多次商场‘狂购节’之类的返劵促销活动后,我对‘抵用券’就是这样的感觉,明知道商场赠券设置了道道门槛,最后为了用这些券可能会把自己套进去,但是衣服价格那么贵,没点活动刺激一下又不舍得买,心里总觉得那些标签上的价格太虚,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打折了。”朱女士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参加了新街口某商场“满400送400”的活动,花了近两千元拿到了等额的抵用券,可是第二天带着先生来花这些券时却发现,男士热衷的运动品牌全都不收券,另有很多柜台是限收,他们在商场转到最后,只好拿这些券去买了几套内衣,“因为那是仅有的几个全额收券的柜台之一,不过价格真贵,一套普通的内衣要300块钱。但是,如果我不参加活动,花近两千元买到的就只是那双鞋,更亏。”
物价局:促销背后是物价被抬高
消费者不难发现,过去逢年过节才有的促销活动在所有的商场都变得日常化了,这难道真是商家拿出利润来招徕顾客么?当然不是!物价部门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以往单纯的商业促销行为正演变为诱导消费者重复消费、超额消费的把戏。如购物返券活动,正常情况下,零售业的毛利率应在20%左右,因此返券应在20%的额度以内,也就是“满100返20”,一旦超出这一标准就意味着低于成本销售,便值得怀疑。事实上,现在商家搞的促销活动都拉上了生产厂家,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营业员在填写售货单时还将厂家促销比例与商家促销比例注在了单子上,企业在迎合每年各种商家促销活动的同时,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只好哄抬价格,为促销活动留下利润空间。因此,当厂商联手搞促销成为市场普通现象后,商品的价格就被隐蔽地抬高了,处在这一链条终端的消费者因此成为返券、打折等促销活动的最终受害者。
有专家认为,商家促销成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使“明码标价”失去了意义。目前,物价部门及相关专家都在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实行“明码实价”制度、制定市场促销行为规范等,但是专家也坦言,达到“明码实价”的目标,最起码还要八到十年的时间。就现状而言,要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方面要靠消费者自身保持理智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执法部门也应加强对商家促销行为的监管,对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从重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