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像个评论者,站在河边对农村问题品头论足,现在我更愿意从一些小事做起。”从河南省睢县孟楼村支农1年后重回校园,河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2003级学生张明涛对“三农”问题有了新感受。
2005年5月,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张明涛得到了一个机会,以一篇《我与三农》的文章,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认可,成为该中心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志愿者。这年8月,他在学校办理了休学1年的手续,扛着行囊,来到了孟楼村,开始了自己新农村建设的梦想实践。
张明涛的到来,让许多村民很奇怪:“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后就没有想回来的,这个外地的大学生放着好好的大学不上,跑到穷乡僻壤干什么?”对此,张明涛总是微笑着说:“我有一个梦想。”
放下背包,张明涛跑到镇上购置了锅碗瓢勺后,开始了孟楼生活。
支农的艰难大大超出了张明涛的想象,不解与怀疑围绕在他的身边,一些村民认为,张明涛是来“圈钱”的,还有一些村民认为,他是来作秀的。对于这些疑问,张明涛选择了用行动证明。
一无所有的张明涛从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入手。在他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文艺队、妇女协会、老年协会,在农闲时节搞各种各样的活动。“农村的精神生活太匮乏了。你不占领这个阵地,别人就会占领。”张明涛说。
张明涛在孟楼小学当了1个月的语文代课老师,他帮助孩子们成立了孟楼小学第一支足球队,办起了歌唱团,还给孩子们布置了画家乡地图的作业。
这些事情使张明涛开始被人们接受。一个学生家长做好饭让孩子送给张明涛;一位村民看到张明涛的旅游鞋破了洞,就把自己的一双好鞋给他穿。
在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支持下,张明涛开始了建立农民合作社的实践。“只有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在目前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收益。”在村里一些党员的带动下,20多户村民成为合作社首批成员。
合作社采取入股的方式,自愿加入,自由退出。合作社按照国际合作社联盟对于合作社的定义和农业部的合作社示范章程,严格进行了民主选举,选举出的理事会、监事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合作社的内部事务,社员民主监督合作社的财务和其他各项工作。
就这样,靠着初期村民入股的4900元钱,合作社在一片观望与质疑声中艰难起步了。
“由于资金缺乏,合作社的初期是需要成员有一些奉献精神的”。让张明涛兴奋的是,合作社成员在起步的艰苦阶段非常团结。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固定资产也增加到1万多元。
2005年冬天,当地猪肉价格下降,许多村民养猪赔钱,张明涛建议把散养猪集中起来,搞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随后,受到损失的养殖户纷纷加入合作社。
现在重归校园的张明涛,正忙着总结实践经验,为下一次出行做准备。“的确,比起流行歌曲,网络游戏和个人前途来说,‘三农’太缺乏吸引力。”张明涛说,当有人问起他做这么多有什么好处时,他会自豪地说:“‘三农’给予我的回报就是我对‘三农’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