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它们是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的见证者,它们传承着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构成了这座古老东方城市的魂魄。
它们还有一个令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的共同的名字——世界文化遗产。
时光流转,距离故宫、长城、周口店成为我国首批世界遗产,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二十年来,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和生存状态如何?渐渐洗尽历史尘埃的它们,是否又面临新的困境?这是所有北京人都关心的话题,也是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从2006年2月起,市政协文史委会同北京市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台盟八个民主党派,对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成果经市政协第三十三次主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形成了《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北京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案》。
整治缓冲区,留住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
“原真性”、“完整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世界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还要保护生成文物的周边环境,这是体现“原真性、完整性”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难点。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世界遗产项目要划出向外延伸3公里的景观控制缓冲区。为了达到这一要求,2001年,北京市斥资5.6亿元,对故宫缓冲区东侧的东皇城根进行了整治;2002年又投入3.9亿元拆除了皇城内东南部的临时建设;故宫城墙外侧环境整治及筒子河治理、清淤工程也已告一段落。目前,北京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除长城外都已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和缓冲区。例如,“故宫缓冲区”方案明确规定,在缓冲区内修建新建筑物,高度、体量、色调风格都不得破坏故宫的环境风貌。
但是,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北京市遗产地周边的环境仍存在许多问题:故宫、天坛和颐和园周边新的超高建筑仍有出现;八达岭长城脚下本已店铺林立,又修建了和长城风貌毫不相干的诸多旅游设施……“很多地方并没有把对缓冲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参加了全部调研活动的匡国良委员说:“失去了所依傍的原始环境,遗产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文化’二字又怎么体现?缓冲区保护必须落实,落实,再落实!”
为此,委员们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制订具体而细致的措施,以法律形式严格规定对缓冲区内建筑物的形制规范,对违反建设规定的建筑物坚决予以拆除或改造。对缓冲区内历史街区的危改,委员们再次强烈呼吁,必须坚持“微循环、渐进式、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原则,再也不能“大拆大建”了!
原真性,呼唤新一代能工巧匠作为皇家最神圣的祭坛,天坛祈年殿的三层台基原本都由金砖铺就,像这样大面积在室外使用金砖的例子,在全国的古建中都极为少见。过去由于缺乏对保持原真性的认识,台基的大部分被换成水泥方砖,仅在最高层的南半部分留下少量原始金砖。去年天坛大修,有关部门决定全面恢复祈年殿原貌,文物工作者对现场遗存的金砖进行了反复检测,并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特意到金砖原产地苏州,定制了堪与原物相媲美的18000块金砖,终于恢复了祈年殿前"金砖墁地"的旧日容颜。
然而,严谨的文物工作者在修复颐和园长廊彩绘时,却只能面对遗憾。
长廊的苏式彩绘天下闻名,一幅幅精美鲜活的故事彩画引人入胜。但长年风吹日晒,彩绘出现了剥落现象,色彩也不再鲜艳。今年,颐和园决定对长廊彩绘进行整体修复。
苏式彩绘的工艺很复杂,对工匠的要求也比较高,为重现长廊彩绘原貌,颐和园在全国范围内广招古建筑彩绘的工匠。可谁能想到,偌大个中国,能达到要求"合格上岗"的竟没有几个。无奈,颐和园只能把原来整体修复的计划改成了分段逐步修复,工期因此大大延长。但为保持"原真性",也只能出此下策。
据了解,不仅由于能工巧匠缺乏,一些传统工艺正面临失传,遗产地的文物保护科研人员也严重匮乏,人才问题让政协委员们忧心忡忡。
为此,政协委员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统工艺的传承,并建议对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队伍通过有效方式进行结构调整和培训,以解决人才危机。
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应该有一部整体性保护法规
2006年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部由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保护条例。
其实,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针对长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上,北京一直是全国的先行者,曾相继出台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以及《北京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北京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等。据了解,故宫及其外围缓冲区的立法也已经启动。
但是,委员们认为,作为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除了要针对各遗产地制定相关管理法规外,还应当由市人大出台一部保护北京世界遗产的整体性法律文件。
光有了法规还不够,法规执行滞后、管理政出多门等长期困扰北京遗产保护工作的问题,更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调研中了解到遗产地文物被占用的情况,令委员们心情沉重--颐和园有将近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园址被五个不同单位占用;故宫午门雁翅楼和宝蕴楼被一家公司占用,而大高玄殿由于长期被军队单位用作库房,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坏。
有的委员建议借鉴巴西经验:巴西的历史文化保护局一旦发现在遗产地及周边建控地带内有建设超高建筑的情况,就可以提请司法部门进行警告,警告不被理睬,历史文化保护局有权组织人力强制拆除。
"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从保护发展的趋势看,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政府设立统一的、更有权威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匡国良委员说。同时,委员们建议相关部门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占用遗产地的单位,应要求尽快腾退或依法保护。在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中,如有损遗产保护的,应坚决予以制止。对有令不止,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慢工细活,资金必须"长流水,不断线"
调研中,委员们也听到了不少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八达岭长城将投资修建绕出遗产核心保护区的过境公路;颐和园也计划在三年内斥资3.07亿元进行维修……"9.3亿"这个数字,更是被委员们频频提起。"这些年来,北京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确实下了大力气,也很见成效。这么大的投资力度,在全国其他省市是不多见的。"匡国良委员说。
有了资金的保障,就要考虑怎么把钱用好。通过与遗产地管理部门的反复交流,委员们了解到他们的不少苦衷:文化遗产的维护修缮不同于其他修建工程,它是慢工细活,有一套自身的规律,现行财政"年度拨款、限期使用"对它很不适用,往往造成修缮工作尚未结束,资金支持就告一段落;或者为了在期限内将资金用完而抢工期,使得修缮质量大大下降。
对此,委员们建议,市财政部门应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模式。除专项资金外,还要保证一定规模的日常维护资金,让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使用,"长流水,不断线"。
世界遗产的持续性保护,必须依靠资金上的良性循环。委员们建议市政府改变遗产地单位差额补贴尤其是全部自收自支的管理模式,由政府提供主要保护经费和管理成本,同时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为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打捆申报",让遗产名录上再多几个北京的名字
200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已有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每年仅能有一项提名。这一决定有助于解决世界遗产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问题,但对于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目前,仅北京市就有七个著名景点正在申遗预备名单上"排队等候"。
委员们认为,北京作为世界上罕见的经过完美规划设计的古城,在"团体项目"的申报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建议把"扩展项目"作为当前申报工作的重点,增加北京地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数量。例如,可以考虑以故宫为核心,将具有悠久历史、代表东方城市规划发展最高水平的北京旧城整体申报;以颐和园为核心,将代表中国园林艺术最高水平的皇家园林整体申报;以天坛为核心,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皇家祭坛整体申报。
曾经有一位欧洲学者对北京的建筑师说,我们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文化遗产是财富,不是包袱。只要我们能理清思路,认识到"申遗"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将这些已经成为城市名片,甚至华夏文明符号的无价之宝完好地传之后世--那么,能有更多的文物古迹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家庭,将是北京的幸事,更是中华民族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