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林在实验室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分离
当基因图谱上出现期盼多年的特征,意味着代表老年黄斑变性易感基因被发现。一时间,杨正林的实验室沸腾了,所有科学家都为这一突破性发现欢呼雀跃起来。正是凭借这一医学上的重大发现,四川省临检中心副主任杨正林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该成果和其他关于老年黄斑变性疾病的研究成果一起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上一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奖”第六名。
1月4日,记者在省人民医院专访了杨正林教授。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全球科学研究的年终盘点,每逢岁末美国的《科学》杂志都会公布当年度全球十大科学进展,其影响力在自然科学界具有极高权威性,故有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杨正林的研究成果入选十大排名,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医学界历史上的创举。
老人防盲迎来重大突破
据介绍,老年性黄斑变性是目前我国老年人中四种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在七十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接近二成。以往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多以延缓视力进一步下降为目的,达不到有效控制疾病进程的要求。杨正林的研究成果是在基因水平破译老年性黄斑变性,这将可实现通过筛选易感基因高风险人群的早期干预,有可能从根本上预防并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据杨正林介绍,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在进行实验室试点推广的检验阶段,在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手续后将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从而对防盲工程产生深远影响。
据悉,此次被评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的第六项的成果还有一种外国药物,其原理与在基因水平破译老年性黄斑变性有很大不同,它也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药物。但是患者每月需花费1.6万元之多,一般患者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费用。杨正林告诉记者,在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致盲患者很多,而且多数在边远和贫困山区,因此依靠国外价格高昂的药物很不现实。目前,除了推广筛选易感基因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方法,杨正林下一步目标就是研发治疗性的药物,使价格能够让普通老百姓可以接受。据悉,新药研发已经开始,并在小白鼠实验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有望攻克癌症等顽疾
杨正林告诉记者,自己对致病易感基因研究已经长达六年,他先后在世界上首次定位了六个人类疾病基因,其中三个为第一作者,同时在世界上首次克隆了四个人类疾病基因。老年黄斑变性易感基因的发现,是杨正林目前发表的最重要发现。“这项工作还将继续下去,和药物研发同时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杨正林透露说,目前自己还有两个已经发现的致病易感基因尚未向业界披露,将于最近在权威刊物上公布。
寻找易感基因的实验方法并非杨正林教授创举,但此次科学成果的诞生是该方法的第一次成功运用。“当时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回忆起当初找到基因时杨正林仍然兴奋。杨正林告诉记者,之所以当时这么高兴,不仅是因为在老年黄斑变性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而是该实验方法的成功将开辟一条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肿瘤的有效途径。据悉,这类同属于多基因疾病的研究在过去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此次成果无疑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开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放弃高薪归国
分子遗传学是个前沿的领域,杨正林的重点是针对疾病基因进行研究,从解决疾病的根本途径入手寻找真正的致病原因,从分子水平来阐明导致发生疾病的机制。2000年杨正林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后,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后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人类疾病基因和细菌耐药基因研究与应用技术。然而在优越的待遇和研究条件面前,杨正林毅然选择了回到祖国。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初走出国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回来!”杨正林回国的时候已经负责管理一个二十多人、拥有四百多万美元研究经费的实验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般很难做到放弃这么好的研究条件。“正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有二十年以上的差距,我才更要回来报效祖国!”
杨正林说,自己的工作需要到偏远的山区去收集大量的数据。而一个三代人同时失明的家庭,在出行时手扶前面一个人肩膀排成一串在小路上摸索的情景,让杨正林永远无法忘怀。“在中国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和美国有很大差距,一些人一旦失明就意味着生活将变得非常困苦,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
目前,杨正林已组建了省医院人类分子遗传中心,医院为实验室的打造投入已超过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