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
高校成了“父母接力站”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走路大学生离不开保姆式照看?
“父母陪读,事事伺候;辅导员陪住,全职管理;聘用钟点工,包揽一应琐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一所大学BBS上一个帖子总结的大学生“半独立时代”的生活状态。
进入大学,本是独立生活的开始。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肯松开拉紧孩子的手,陪读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校园,与此同时,许多大学也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导航”措施。
“全程导师”、“宿舍导师”、辅导员、年级班主任,伸手接过家长的接力棒,代替父母“拉”着大学生的手,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履薄冰地前行。
招聘现场出现“家长陪同团”
一所高校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记者看到了活跃在招聘现场的“家长陪同团”——拥挤的会场上,年近半百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在各个招聘单位之间穿梭。
“主要是对孩子不放心,怕他上当受骗,另外还能给他提提建议、打打气。”一位家长说。
而另一位家长的观点则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思:“以前上学时也只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没让他操过心。找工作这么重要的事,我们能帮着做的就尽量多做一些。”
“本来也不想让父母跟着,可是我自己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毕业生小宁说,“从小到大,我都生活在父母身边,没他们跟着,心里觉得不踏实。”
而父母的陪伴并未给求职的学子们带来好运。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告诉记者:“曾经有个身高差不多一米八的男生跟着父亲和母亲一起来应聘。本来他自身的条件不错,但是我们老总和我们都认为,大学毕业后如果连求职都要父母陪同显然是独立能力不强,于是就没录用他。”
大学教育趋于“低龄化”
学校成了“父母接力站”
日前,一所大学要求每位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宿舍。一名大学生介绍说:“我们的老师能清楚地知道哪个学生常深夜回来、哪个女生肚子疼了几天、哪个男生喜欢在宿舍里大喊大叫……简直和在幼儿园时差不多。”
这种“低龄化”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如今屡屡出现。
今年9月,广州一所大学在原有班主任的基础上,为每一个新生班级额外安排了一名助理班主任。暑假期间,学校特地对400多名新生助理班主任进行了集中培训,使其能解决新生可能产生的环境、人际关系的压力甚至对未来就业的焦虑等相关问题。
重庆一高校列表监督大学生的每月花销,4年的消费都将记录在案。在这张记录单上,学生需要填写家庭成员、生活费来源、收入来源、消费详情等,有“谎报”嫌疑的同学在周围同学的监督下,也只能“实话实说”。
此项措施的出台,让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暴露在校方的视野之中,一旦发现异常,校方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或者告知家长。学校也就成了“父母接力站”,手把手地领着“孩子”走路。
学生“不想长大”
老师压力越来越大
小娴是天津一所高校大三的学生。走进她的宿舍,最显眼的就是床上摆放的大大小小的玩具。她最喜欢的是一个芭比娃娃:“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抱着她睡觉。有她陪在我身边,我觉得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安稳。”
小娴碰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都会跟洋娃娃讲:“我不知道怎么跟不熟悉的人讲话,我想家。这种独立的生活挺累的,真不想长大。”
学生“不想长大”,大学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不仅量增加了,而且更加琐碎。
南开大学一名做学生工作的年轻老师觉得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一旦走近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老师就成了学生生活压力、心理压力、情感问题的承载器。有一次,半夜两点,这位老师收到班里一名学生的短信。原因竟是宿舍有人打呼噜,睡不着觉,老师成了第一个倾诉的对象!
另一位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一次,一个刚从外地考过来的女生生病了,发信息问老师去哪里买药。老师回复学生要乘某某路公车到某某站。结果,这个女生坐过了站,又发信息给她说:“过站了”。老师没办法,只好再回复:“看看路牌,有没有车经过药店。”最后,女生自己坐车回了学校,跑了一个下午也没买到药。
那位老师说,这些已经年满18岁的大学生,感情上遇到问题,不管是失恋的,还是摆脱不了纠缠的,都找老师;生活上遇到问题,出了交通事故、踢球受伤了,甚至丢了钱包,也会第一个打电话找老师……这种时时刻刻的倾诉、信任让人精神紧张,把人压得喘不上气来。
不过,这位老师已经找到办法:“干脆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对待,就不会生气了。”
学校对学生还是要逐渐放开手
如何帮助“长不大”的大学生上成长、成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李毅建议,校方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让学生在大学中逐步学会独立的生存,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他同时指出,由于这批年轻人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生活状态,要想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无论从社会、学校,都应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使他们达到身心年龄同步,从而成熟理性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