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7日拍摄的海啸肆虐过后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班达亚齐沿海村庄。 新华社发
2006年12月26日,在杭州留学的中国美院斯里兰卡留学生哈诗塔去看望残疾儿童,用爱纪念在两年前印度洋大海啸中失去生命的同胞。 新华社发
1月13日下午,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3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而日本北海道的居民被此前两个月以来的一连串海啸预警搅烦了,很多听惯“狼来了”的人不愿撤离家园。千里之外的上海,少数网站闻风而动的海啸“预言”,却让一些人感到了紧张。
那么,海啸究竟会不会威胁中国沿海?目前的海啸预警准确度如何?对应可能出现的海啸,我们能做些什么?
目前海啸预警准确率通常只有25%
“海啸是从海底到海面整层水体的波动或起伏,能量惊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于福江介绍说,如果海洋深度超过6000米,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与喷气客机相当,每小时速度超过800千米。它掀起的波浪高度有时可达20—30米以上,能骤然形成“水墙”,这种能量极大的“水墙”冲上陆地后,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专家介绍,海底火山爆发、小行星和彗星落入海中等均可引起海啸,但绝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因此也叫地震海啸,历史上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不过,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地震海啸。据统计,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仅有100次能够引起海啸。
于福江说,人们往往把由飓风、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海啸混淆,实际上两者产生的机制不同,而且风暴潮可以预报。台风在大洋上生成,它的变化趋势能通过卫星监测到。
“但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海啸还不能被预报,只能预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海洋环境预报室首席预报员叶琳解释说,人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报海底地震的发生,因此海啸的发生也无法被预测,只是在海底地震发生后进行及时预警。
“目前海啸预警准确率较低,通常只有25%。”叶琳说,但为了防范,通常一有海底地震就报海啸,确定不是后再撤消警报。海啸程度轻微,如50厘米以下微量级海啸波不足以引起灾害,也会撤消。“小心防范是第一位的。”
海啸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
近日公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6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对可能影响我国的3次地震海啸进行了监测与分析预警,这3次地震海啸均未对我国大陆沿海造成灾害。不过,有关专家表示,人们需要提高对海啸的科学认知。
“我国周边海域大多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75%的破坏性海啸均发生在这个带上,海啸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于福江说。专家指出,特别是南海东部、菲律宾以西海域是一个对我国威胁最大的潜在地震海啸源地。
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常把风暴潮和海啸统称为“海溢”、“海侵”、“海啸”等。据不完全统计,公元前47年—公元2004年,我国沿海共发生29次地震海啸,其中有8—9次为破坏性海啸。
“在我国,主要存在三大地震海啸高风险区:渤海海域、台湾周边海域和南海海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宋学家说,对海啸的预警和监测需要进一步加强。
专家认为,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初看起来易于遭受海啸袭击,但有史以来确切的海啸记录并不多。这可能与我国几个海域外侧有数道岛链环绕围护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一样需要建立海啸预警系统,及时、畅通地发布警报,以避免或减轻海啸带来的损失。
应对海啸,我们能力如何?
目前我国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已经基本具备海啸监测能力。“从2005年春节前,我国对海啸的预警从研究状态进入业务状态。”叶琳说。
“也就是说,开始有一批专业人员,24小时全天候进行监测、预警。”叶琳介绍说,而且海啸预警系统需要保证随时进入状态,运转灵活,以满足应急需求。
去年5月,我国参加了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首次举行的海啸预警系统测试和演习。“演习的效果很不错。有些省政府十几分钟就把海啸警报信息下发到县一级,海南省甚至把警报下到了沿海酒店。”叶琳说,当灾害来临时,最重要的是把人转移出来。而训练有素的应急机制,能在灾难真正来临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下一步,全国沿海的海啸风险区将被划分出来,以便让有风险的区域能够得到相对较多的投入。”叶琳说,沿海区域容易遭受到风暴潮和海啸等影响,这种地区进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