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高调查处的两起高官腐败案令人瞩目。新华社1月24日报道,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严重失职渎职,收受他人贿赂,性质十分恶劣”。此君怎么个恶劣法?“利用审批权收受他人贿赂,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起就是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此君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败堕落,涉嫌重婚犯罪,被宣布双开”。
中央严厉查处各类贪官腐吏的决心,已经不容置疑。我们在纵观这些贪官污吏落马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乱象背后肯定是有魅影作祟。
还是拿郑邱说事。前者大权在握,地位显赫,一言九鼎,后者的位置在普通人看来,是清水衙门,但同样是上下其手,以权谋私。实际上,两位高官的落马,都不令人奇怪,一来权力约束不到位,必然滋生腐败,甚至“想不腐败都难”。他们出事之前,其权力所辖之领域,早已经是乱象丛生,民怨沸腾。
比如医药行业已经有这样的共识:药监腐败对药价虚高要负相当的责任。成立国家药监局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药品监管新体制,2003年,国家药监局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管理职能,进一步扩权,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进行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如此重要的责任、几乎无所不包的权力,让药监机构成了炙手可热的强力部门,成为医药企业的公关对象。仅2004年,国家药监局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美国FDA仅受理了148种。由于国家规定企业对新药拥有自主定价权,因此众多药企竞相申报新药。GMP认证花费了企业2000万-3000万资金,加上认证后的产能扩大,医药企业往往只好千方百计地希望拿到新药的生产批文,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患者身上。
一般一个新药批文从研发到审评通过至少需要5年时间,因为期间要做大量的实验室实验和临床实验。但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医药企业必须想尽办法短平快,用最快的时间搞出配方、最简单的手续获得药品批文,抢先占有市场。如何搞?“企业向审批官员买配方,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按照国家要求,一些药品价格按照国家规定降低了,但是在药品审查体制上存在重大漏洞,企业完全可以“老药翻新”,换一个包装、一个名称,老药一眨眼变成一种新药。发改委一方面连发十几道禁令,对药价进行“限高”,但药企明修“降价”,但“有价无药”,软抵抗,暗渡“新药”,通过各种手段让旧药重新包装,以“新药”方式上市,摇身一变,便“新瓶旧酒”,身价飞涨,其中的机关,不难想像。
邱案也是如此。当统计数据成为决策重要参考的时候,统计数据也就成为影响地方和中央利益博弈的重要工具,数据造假也就成为寻租手段了。看看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乱象,邱晓华恐怕是难辞其咎。再看官煤勾结、教育乱收费、房价高企,哪种老百姓眼中的乱象,其背后没有罪恶的魅影?手法不同,道理相通,并且,同样是“危害巨大、影响恶劣、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老百姓对各种乱象义愤填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很难直接瞅出背后的魅影,这就要求在制度、体制等方面予以完善,将敢于作奸犯科者揪出来,以平民愤,重建秩序和国民信心。
乱象之后必有魅影,这已经是常识。对乱象背后的魅影是揪还是不揪,这已经不是问题,但如何揪,揪出来以后如何处置,却似乎是个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