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太贵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便宜买不来,廉租房划算却租不到,我们的住房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一家三口挤在北京十几平方米房中的李大爷向记者抱怨着自己的住房问题。按照规定,李大爷的条件完全可以申请廉租房,但由于房源稀缺,他至今仍未能如愿。
记者在北京、湖南、陕西等地调查发现,廉租房作为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稻草”,目前很难发挥保障、“救命”作用,而“僧多粥少”则是当前廉租房建设的客观现状。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不够更使得廉租房建设“雪上加霜”。一些地方已建成的廉租房甚至如同“花瓶”成了摆设,丧失了其应有的保障作用。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资金匮乏仅是廉租房建设迟缓的托辞,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推动不力才是主因,而制度建设缺失则是廉租房政策落实难的根本症结。
农民工廉租房变身“大学生公寓”
想租房却没有廉租房源,这是许多像李大爷这样亟须廉租住房者的普遍感受。但记者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采访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政府两年前专门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兴建竣工的廉租房,到目前为止却没有受到农民工们的欢迎,其中一些房产已变身为“大学生公寓”,还有一些被当作商品房对外出售了。这使得廉租房既变了味又走了样,“农民工公寓”正在遭遇一场“民心危机”。
记者了解到,2005年1月竣工的长沙市“农民工公寓”——江南公寓,作为长沙市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政府专门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兴建的廉租房公寓,竣工七个月后仍空空荡荡,没有一名农民工入住。如今两年过去了,偌大的小区仅有26套公寓租给了农民工居住。相对于小区规划建设的618套廉租房,这个比例还不到5%。
2007年1月18日,记者在江南公寓看到,13栋楼房中,当初设计为集体宿舍的8号栋空空荡荡,8号栋的西面,则零星住进了一些旧城改造中的拆迁户。奇怪的是,在8号栋东面的9号、11号、13号栋楼房中,一些城镇居民正在热火朝天地装修房屋,还有一些正在忙着搬家。知情者告诉记者,小区这三栋楼房已经被长房集团出售了,而10号栋则被租给湖南商学院做大学生宿舍。昔日规划的“农民工公寓”,离农民工安居乐业的乐园越来越远。
记者在10号栋一套四居室的房中看见,这套房子一共住了21个女生。一位姓黄的同学告诉记者,她们每人每年要交纳800元的住宿费,想不到却住在如此拥挤的环境中,不仅上厕所和洗澡要排队等候,连晾晒衣物被褥的地方都没有,住起来很不方便。当记者问她们是否知道江南公寓原本是为农民工兴建的,这些女生都摇头表示不知情。对于农民工廉租房所面临的尴尬,长沙市房产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当时修建江南公寓时,确实有不切合实际的地方。如今江南公寓属于长房集团管理,国有资产不能白白闲置。将一部分公寓住房租售出去,既是为了盘活资产,也是为了体现住房的功能。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廉租房曾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困境的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但现实情况却是,廉租房体系建设的进展并不令人乐观。建设部2006年通报的全国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已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但全国范围内仍有70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福建、河南、云南、吉林、甘肃、内蒙古等六个省(区),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不足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