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人大代表何勤华向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一份议案,主要内容就是改革应届毕业生留沪户口审批制度,他建议取消应届毕业生的评分制的户口审批制度,对非上海生源的毕业生,统一办理居住证,然后经过一段过渡时间,设定合理标准,对符合要求的人员允许在上海落户。
何勤华是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他提出这份议案的原因是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对非本市生源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的“打分制”。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办理上海市户籍的高校毕业生都要被打分,申请者的各项要素累计分值只有高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标准分”,才可以办理上海市户籍,而低于“标准分”的,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2006年应届生进沪户口“标准分”为68分,2005年为64分。
何勤华认为,首先,“标准分”评分标准本身歧视色彩浓厚。同样是“211工程”院校,上海的“211工程”院校比非上海的“211工程”院校的评分要高5分,这是地域歧视;毕业学校被分为三等,这是院校歧视。其次,“标准分”评分办法不利于高校尤其是上海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易引发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第三,推行应届毕业生户口审批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有不少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反映,当初2002年、2003年毕业时,与他们同班的本科同学在上海找到单位就能留沪,有些甚至只是随便找个挂靠的单位也能把户口落下来,而作为本科班级的佼佼者考上研究生后,他们毕业却很难在上海落户了。政策的不确定导致在校的学生对前景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这与发展市场经济,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整体思路也是不相吻合的。
何勤华认为,通过“评分办法”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打分从而确定是否给予留沪名额不利于上海人才高地的建设。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与社会适应、发展能力也不能画等号,人为地将各高校毕业生按毕业院校划分为三六九等不科学。
今天,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院长陈晶莹教授也提出了一份《关于优化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建议》的议案,对“评分办法”提出了质疑,她认为“评分办法”无视市场用人规律,人为地将学校、毕业生作了分类,贴上了标签。她表示,这样的行政干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沪籍上海高校毕业生的进沪就业,造成了不公平的就业局势。
陈晶莹建议,废除“评分办法”,减少和避免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干预,制定公正、合理的进沪就业门槛规定,让市场、用人单位来评判学校的办学成果,选择其所需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