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渐进式改革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在推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作用正在弱化。”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年已是第29个年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成功应归功于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然而,面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过度储蓄、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他坦言,中国的改革方式已经到了亟须重新思考和规划的时候。
马晓河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圆桌讨论会上,分析了当前中国繁荣经济背后隐藏的风险和危机,同时也提出了采用突破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双重并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解析一 产能过剩的原罪并非消费不足
国家发改委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在节奏上是渐进式的,注重预调和微调。而马晓河认为,由过度储蓄引起的资金过剩以及由过度投资引起的产能过剩等矛盾在中国已经日益凸显。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渐进式改革已经遭遇了与市场发展节奏不相适应的瓶颈。
他预测,到今年年底,中国的储蓄可能会达到34万亿元,而2006年中国GDP是20.9万亿元。“过度储蓄必然引起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必然引起产能过剩。”但是针对有人提出的“产能过剩的原罪是消费不足”的说法,马晓河的观点是中国的消费已经非常高,但是“投资过快刺激了产能增长,产能增长超过了国内消费,最后形成一种被迫型的出口。”他认为,这是中国出现大量过剩和顺差的真正原因。
此外,马晓河分析说,因生产过剩而大量出口不仅引起贸易顺差、外汇积累、贸易摩擦及反倾销等问题,也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为代价的,不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
解析二 社会发展成果没有平均分配
虽然收入分配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但马晓河认为收入过度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的改革中,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拉大。
马晓河举例说,1990年到200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中,高收入者所占的收入份额越来越高,而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数的比例却在减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公平地分配给不同人群。
国家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怎么让低收入者享受到平等的服务,这是我们宏观调控需要考虑的问题”。马晓河说,政府不但要提供公共服务,还要保障公平,利用调控手段让改革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专家建议 突破式与渐进式改革并举
“创新”成了马晓河给中国改革所提建议中的关键词。马晓河对渐进式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繁荣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但他对于渐进式改革能否进一步推动中国进步存在质疑。
渐进式改革是实行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策略,这种改革方式并不马上触及经济体制中的难点问题,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革的风险。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所面临的阻力也在逐步加大,马晓河指出,目前来讲,渐进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一些高难度改革的需要。
“到了今天,渐进式改革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在推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作用在弱化”,因此,马晓河提出中国的改革应该采取一些创新方法,例如把渐进式的改革和突破式的改革进行双重的推进。
我国企业“走出去”尚不理想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效果目前还不理想,这也是2007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日前表示,我国海外并购多集中于垄断性国企,如石油和电信。而非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时的竞争力也较差,甚至是并购过时的技术。
武常岐认为,这些垄断性企业在国内拥有大量现金,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离开本国以后就变得很难在国际立足,“中国企业在国外收购,实际上离开了中国的优势。”他说,因此中国企业在整体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过去几年中,我国资源行业、制造业如TCL、联想、海尔等频频在国外收购、建厂。武常岐表示,但其海外并购的思路还不清晰,不过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将更多,这些企业非常需要中国银行业的支持。
此外,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表示,目前我国体制改革最需要的是金融体系的改革,由于金融服务的失衡,最吸收密集劳动力并带动更多消费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