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煤村——禹州大涧村,花180万元,让23名村干部进入清华和慧泉国际商学院研习企业管理,初步计划学习一年半。也就是说,一年半后,大涧村将拥有23名清华和其二级学院培养出来的CEO。(2月6日中国经济网报道)
看上去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个河南农村的最基层的单位,一下子将出现23位清华大学培养的企业管理的高级人才。拥有10多家煤矿及食品厂、耐火材料厂、赛车场、炻瓷厂大涧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其人才品牌等级堪与国内一流企业媲美了。大涧工贸集团跻身国内一流企业仿佛指日可待,现代化管理在河南禹州的一个小村庄也将实现了。
然而,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里,却有着与此不相和谐的现实:大多数参加培训的村干部认为,他们在培训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文化程度难以跟上高深的课程。对于宏观经济学、资本融资等课程,村干部的感觉是“很难听懂”。“经济学的名词术语,我们几乎都不懂。”面对这一事实,清华校方认为,经济原理和思想文化课,对培养现代企业家至关重要。但对于大涧村的农民学员来说,这又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专业术语和文言文,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不知道这一培训计划最终实施的结果会如何。我想,大涧村23名农民学员的毕业或结业证书肯定是能拿到手的,因为这是花了180万元的培训费的;在毕业或结业典礼上,校方也会充分肯定学员们的学习成绩的,因为这是一个已经让社会瞩目的新闻事件。说不定到时候新闻媒体也来一个事件结果的报道,把这一新闻事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23名农民学员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的是不是与CEO职位相符的企业管理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否可以真正用到大涧村工贸集团的管理和大涧村的发展上?这就是一个让人信心不足的事了。
大涧村是一个煤村,几十年来以煤兴村让村集体有了积累,让村民发了财。但哪一天煤挖光了,大涧村该怎么办?村干部忧虑得有理,因此也在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他们在参观江苏的华西村和黑龙江的行十四村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全国驰名的村庄,靠的是先进的企业,而不是老天爷赐予的自然资源。因此才有了人才培养的动机和举措。然而,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村官们一步跨进清华的大门后,才感觉到走进这种知识的大殿堂前,自己还应该积累什么,这种积累,绝对不是大涧工贸集团的原始资本积累,那是一种基础知识的真正积累。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真正的CEO品牌,也绝不是花了180万元钱就能够得到的。
无怪乎这件事一开始就有部分村民的企业负责人反对。70多岁的老党员杨国正的反对声最为强烈:“一个村子,花几百万元去培训,根本不值!”依我看,老党员的反对声不无道理:他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村官培训的事,他的反对声是在算180万去读清华的CEO值与不值的这本账。这反对声其实就是给大涧村的村官们提个醒:读书非得要去清华?
但大涧村有些村官也许就是冲着清华去的,因为,“清华大学”四个字的确让他们很振奋。其中有一个叫孙建伟的就说过:“如果不是清华办的班,我们也不会去。”这话,还真让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