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会上表示,一些发达国家走向社会稳定,实现持久繁荣,需要有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基础。“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人群),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
精英,用百姓的话讲就是那些能耐大、本事大的人,一般解释为在某个方面对社会、国家有突出贡献甚至能够影响政府决策和国家前进方向的人士。当然,草根就是平民百姓了。精英一词在目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因此,相对于精英一词的草根也开始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精英阶层的出现和备受关注尤以改革开放后为甚。人们对于精英阶层的态度也出现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期,人们对于精英阶层是认可、赞许甚至是羡慕的,后来对精英阶层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而到了今天,精英似乎与草根成了对立面,人们对所谓精英的意见很大,有时甚至出现恶语攻击。这与不同阶段被称作精英阶层的人发挥的社会作用有关系。改革开放前期,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实实在在的突出贡献,为改革开放出了许多好点子,这些好点子使绝大多数百姓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上去了,企业效率提高了,农民摆脱了贫困,工人收入多了,腰包鼓了,纷纷赞扬“这家那家”参谋出的点子好。精英们表率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愧于时代精英的称号。后来,草根阶层发现一些所谓精英越来越认钱不认人了,越来越成了某些利益集团和阶层的代言人,不替百姓说话了,给改革开放出的点子让百姓越来越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就业越来越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用句通俗的话讲,绝大多数人越来越难感受到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一方面改革开放成果很大,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另一方面百姓却没有充分享受到这巨大的成果。这是精英阶层公信力下降,草根越来越怀疑精英阶层,与精英阶层对立的主要原因。
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就是,把社会分为精英和草根人群,是在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在人们思想认识领域制造“差距”。这不利于社会和谐,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纵然现实中实际存在着精英和草根阶层,但这种意识应该淡化而不该强化,舆论也应批判这种意识而不是鼓励。曾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力宣传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是同志关系,虽然岗位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中效果很好,对于调动全民积极性作用很大,树立人人平等意识很有效果。
一般来说,政治家更加关心公平,经济学家更加关心效率,吴敬琏作为经济学家对将社会分为精英和草根人群的观点而担忧,是难能可贵的。创建和谐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需要淡化精英和草根人群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