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煤矿、安全生产,仅仅打击黑心矿主、惩治腐败官员是不够的,某些地方官员即使没有陷入利益泥淖,没有参与煤矿经营,但其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足以构成工作中的障碍和阻力,不可掉以轻心
春节前夕,国务院安委会组织了对全国10个主要产煤省煤矿清理整顿的新一轮督查,这是中央对安全生产问题高度重视、紧抓不放的体现。但是,督查组在一些地方发现的问题却很令人感到忧虑。
工人日报2月5日报道,黑龙江省鸡西市煤矿停产两个月不整顿;6日报道,部分地方官员对煤矿关闭有畏难情绪;新华社2月8日报道,湖南煤矿生产现状堪忧;央视2月10日报道,湖南郴州政府安排小煤矿放假躲避检查……
几乎与此同时,产煤大省山西、河南处理了两起涉及煤矿的案件,一是山西忻州煤矿安监局向煤矿借款超标准购置办公楼,接受煤矿资助购买小汽车,被国家安监总局通报批评;二是河南渑池兴安煤矿2月2日火灾事故瞒报17人死亡被查实,矿主等被刑拘,主管副县长、县煤炭局长、煤矿所在镇党委书记、镇长均被撤职。
综观上述报道可以发现,所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现象中,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态度和作为,都是关键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清理整顿、安全生产都将成为空谈。
煤矿停产而不整顿,说轻了是地方官员有畏难情绪,言重了就是对清理整顿思想上抵触,行动上消极,是不作为。
矿难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影响,其责任的分量谁也不敢轻视。但是,黑龙江个别地方官员在对事故责任追究发表看法时,竟说“处分太重”,表示“地方财政少几个亿不会影响仕途,但发生重特大事故,头上的乌纱帽就丢了,根本不看曾经做出过什么成绩,心里多少是觉得委屈的”。这番表白说明什么呢?说明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不重要,财产损失不重要,甚至能够算做政绩的GDP和财政收入都不重要,只有自己的仕途和头上的乌纱最重要。这样的思想境界,怎么可能有所作为?
湖南煤矿生产现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些官员的不作为。布局严重不合理、淘汰设备还在用、该关的关不死、该整的整不动、生产超层越界、管理极其混乱以及矿工生活条件极差等等,这些令督查组“想不到”的状况,难道当地政府责任官员“看不见”吗?看不见是失职,视而不见是渎职,说到底还是不负责,不作为。看都不看,看到了也不管,怎能指望他们搞好清理整顿、抓好安全生产?
有人不作为,有人乱作为。忻州煤监局向煤矿借钱买大楼,接受煤矿资助买汽车就是一个典型。那“借钱”与“资助”是否还有别的名堂不好揣测,但忻州成了煤矿生产事故高发区却是事实。这两者之间有些什么关联呢?
另一种乱作为叫弄虚作假。国务院安委会督查组到郴州的前两天,当地政府要求所有煤矿停产放假,尽管该市副市长说这是“惯例”,但原定11日放假又突然提前了10天的文件,以及督查组在当地发现的造假、应付现象,不能不令人对“放假”产生怀疑。而渑池矿难故意瞒报死亡人数,处分责任官员,却值得某些官员自问:蒙混一时,能保一世吗?
在清理整顿煤矿、遏制生产事故问题上,舆论指斥黑心矿主、腐败官员,无疑是对的。国务院安委会这次督查又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消极抵触、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应该引起新的关注。它表明,整顿煤矿、安全生产,仅仅打击黑心矿主、惩治腐败官员是不够的,某些地方官员即使没有陷入利益泥淖,没有参与煤矿经营,但其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足以构成工作中的障碍和阻力,也是安全生产隐患,不可掉以轻心。(评论员张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