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失败的留学样本:小留学生沉迷游戏被驱逐回国

www.zjol.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7:59: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尽管有一次不成功的留学经历,李清曦心里还会经常冒出一股“不知哪里来的清高”。回国已经两年多了,不时还会有很多情景和细节,勾起他对澳大利亚的回忆。

  2002年,18岁的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告别父母师友,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没有居留证明,甚至连在国外买的衣服,也统统没有。里面只装着一个陪他度过大半留学生活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海外归来的待业青年),前途一片渺茫。

  经过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将自己的留学生活写成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坦言自己留学生活的诸多过失和悔恨。他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留学失败者大有人在,而李清曦被视为第一个敢于公开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人。他自称“脸皮比较厚”,因此不介意成为其他要出国的同龄人汲取教训的样本。不过说起有些事情来,他仍旧会支吾,怕“丢人”。

  他的行文透露着孩子气,经常会忍不住在一句话后面打上括号,注上“嘿嘿”这样的语气。他反复问记者,封面上的作者照片帅不帅,如果考虑再版的话,换一张什么样的好。

  甚至有读者坚决不肯相信,这名看上有些稚嫩的20岁出头的年轻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

  他也听说,已有家长拿着他的书对孩子说,你可别学他这样。“看来我的目的达到了!”李清曦有些得意。

  出国留学“太简单了”

  2001年,李清曦的父亲几乎毫不犹豫作出了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决定。而那时候,他们甚至还没搞清楚,国外教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古典的校园,很小的课堂,只有十几个人,自由而活跃,周围全是老外的面孔,大家在一起用英语交流学习。”当时,这名不满18岁的高二学生,通过《北京人在纽约》,以及各种杂志,在脑海中模糊地构建起国外留学的幻象。

  “我很讨厌中国学校的教育方式。”李清曦说。因此,这种幻象,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除此之外,他对出国留学一无所知。

  “想过出去该是什么样子吗?”有人问他。

  “太简单了,就像在国内一样,就是学习,不用想别的。”出国前从未离开过父母的李清曦,想象中的留学就像去一所国外的高级中学。

  “多数中国孩子对国外留学生活的想象,都被笼罩在一个由虚假信息创造出的描述里。”他后来反思。虽然现在留学梦破灭了,他却仍然对自己想象里的那种生活感到羡慕。“那样的生活一定曾经有过,只是我们这一批人没赶上。”

  而李清曦的父亲李洁,决定送儿子出国的理由更是简单。

  “潮流。”他使劲憋出这个词儿来。然后,他开始扳着手指算,不到一分钟,就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几乎不停顿地说出十几个同事的名字。在2002年前后,这些人全都先于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国外读书。

  李洁只是感到身边有一股小留学生的潮流在涌动,可事实上,这股潮流早已在更大范围里汇聚成了汹涌洪流。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数量已占到中国留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南方一些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甚至占到所有出国人员的70%~80%。

  “我生活的圈子里,送孩子出国的,不夸张地讲在80%左右。”李洁说。而他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商界朋友,孩子也多在国外。这让他“几乎不用选择”:有点钱,又有这样一个交际圈子,自己的儿子也一定要出去的。

  还有一个“自私的念头”,李洁没有跟儿子说:希望儿子能移民国外。“那样我老的时候,还可以有个投奔的地方。”

  至于儿子想不想出去,以及出去以后是否能够适应,他并没有过多考虑。

  在国内也算“见多识广”的李洁,对国外的留学生活同样很陌生,除了同事零星传来的一些小道消息。一名把孩子送出去的同事,成了李洁主要的信息来源。

  高一的期末考试刚结束时,李清曦一家请这名同事聚餐,主要目的是请教一些出国留学的情况。

  “太简单了。”这是他们得到的信息。这名同事轻描淡写地转述着他所知道的“留学信息”:国外和国内没什么两样,呆下来很容易,读完语言,随便就能念大学;学费不用愁,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得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

  这番话说得李洁心花怒放。他后来才知道,自己过去对国外留学的误区,主要来自这名同事转述中介公司的介绍,以及儿子在国外“报喜不报忧”的电话。其实他完全不了解儿子在国外的真实境况。

  李清曦回国以后,在书里也写到父亲这名同事儿子的生活:他为了赚够生活费,甚至三天只睡8个小时。

  既然一切被描述得这样美好和简单,李洁也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他立即开始替儿子办手续。不过这一切,李清曦并不知情。直到半年以后,高二只读了一个学期的李清曦得知,签证已经批下来,自己马上就可以出国了。

  反对的声音并不是没有。李清曦的母亲一度坚决反对儿子出国。她的理由是,儿子从未独立生活过,出去以后肯定“管不住自己”。

  从小到大,李清曦的生活和学习完全是在父母管制下度过的。那时的他和同龄人一样,听话,努力学习,生活规律,没事喜欢关上门玩电脑游戏。

  在生活上,他也有着同龄人共有的“低能”。在出国前不久,家人让将满18岁的李清曦去邮局寄一封信,他都觉得心里“发怵”。不过,这些并未能动摇父亲的决心。

  “那个时候,他的确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把他送出去,是早了点。”李洁反思道。他自称,当时完全被一种憧憬和期待所支配,对自己的儿子认识“不够清楚”。

  在很多事情上都还“不够清楚”的时候,出国的日子临近了。李清曦特意把行期定在自己18岁生日那天。他“豪情万丈”,觉得广阔的未来在等着他。“属于我的这一天已经到来了。”他在书中写道。

  尽管他自己也不清楚,“这未来到底怎么个广阔法”。

  班上13名学生竟然有12名是中国人

  在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上,李清曦甚至不会填写自己的入境申请表,多亏临座一个陌生人帮助才对付过去。

  澳大利亚给李清曦的第一印象,堪称完美。

  在此之前,他和父亲李洁对这个国家主要的信息,都来自网络和一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那里面写着这个国家简略的历史。而现在他可以用眼睛亲自打量这个国家了:天空是从未见过的蓝,空气很新鲜,别墅掩映在花丛绿树里,路边栽满花草。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生活,不是像在天堂里一样享受吗?”李清曦这样告诉自己。可是第一堂语言课就击碎了他的梦想。

  走进教室前,他又一次想象起自己向往的留学生活:一个大部分是西方人的学校,班上只有一两个留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课下气氛活跃,身处英语的环境……

  结果,他看到了“一张张黄种人的脸”。班上13名学生,竟然有12名是中国人,且都讲汉语。

  “你好,你从哪儿来。”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用标准的普通话问他。然后,大家继续用汉语聊天。

  “也许只有这个班是这样吧?”他有些疑惑和懊恼,但心存侥幸。

  结果,下课以后他发现,在喧闹的走廊里,除了几个外国面孔的老师外,几乎全是中国人,男女分堆,大声嚷嚷。

  除了校园环境优美,这里和他在国内的高中竟然没什么不同。当然,也有区别,男孩子坐在阳台上大大咧咧抽烟,没有老师来管。

  他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其他楼层,也许在高中或大学预科班,情况会好些吧?

  答案同样让他失望。他最终发现,这家学院里,97%的学生都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剩下的是一两个日本人、一两个韩国人和四五个中东人。中国人互相很少讲英文,而是用搀杂着各地方言的普通话交流。李清曦有一个韩国同学,英语不大会说,却会用发音标准的汉语骂人:“我操你妈个×!”

  而李清曦也“收获不小”。在这里,从小说普通话的他,却从青岛老乡那里学会了青岛话,甚至还学了一点南方话。有一次通电话,他爸爸李洁甚至听不出这是儿子的声音。

  总之,来之前的所有期盼,一下子落了空。他懵了。

 [1] [2] [3] 下一页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张伟 编辑: 何始玉
·李昌钰自述传奇人生:从穷留学生到警界精英   2007-02-13
·教育部公布公派留学考试成绩有效期2年   2007-02-11
·上海民办高校今年首招外国留学生   2007-02-11
·一位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快乐生活   2007-02-03
·上海:回国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超过3600家   2007-02-02
返回国内新闻

 
高层动态
·公安部培训五百新闻发言人 孟建柱:拓展民意沟通
·快讯: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4日在上海举行
政策动向
精品专题
·神七发射:我们在现场
·【专题】2008浙江在线记者辽宁行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专家点评更多页
·消费影响更多页
·投资理财更多页
·宏观经济更多页
·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党代表归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