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大批60后年轻干部涌入各级领导层,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提出的干部年轻化的战略构想已基本实现,只有建立了干部年轻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使领导班子在动态中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
在这次地方党委换届中,中央以数量化的硬指标强力推动干部年轻化,力度之大,收效之显,皆为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把干部年轻化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由此揭开了我国干部年轻化的序幕。20多年过去了,回顾总结我国干部年轻化的发展历程,分析探讨其中的利弊得失和改进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0后”干部大批量涌入各级领导层
关于省区市党委换届,中央明确要求省级党委班子中,50岁以下的要有3名,45岁左右的要有1名;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任职年龄,规定省委书记、政府正职副书记为65岁,纪委书记为63岁,其他为60岁;在提名上述三类任职人员时,如果年龄分别已经是63、61、58,则一般不列入提拔行列。在这一规定之下,一些已经完成党委换届的省份,在领导班子配备上呈现出了“4、5、6”的三级梯次格局,即:既有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60岁左右),也有50年代出生的(50多岁),还有60年代出生的(40多岁),形成了老中青搭配的格局。
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计,在去年已经完成党委换届的14个省份中,50岁以下的有56人,其中45岁左右的有21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随着胡春华、孙政才、周强于2006年分别被任命为团中央第一书记、农业部党组书记和湖南省代省长,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年轻干部,作为一个群体,已开始跨入省部级决策层。
在市县乡换届中,干部年轻化力度也普遍加大,一大批60后年轻干部涌入各级领导层。以湖南省为例,通过换届,市州委班子中,45岁以下的干部比换届前增加了179%,市州委常委平均年龄为48岁,比换届前降低2.3岁。县市区委班子中,45岁以下的干部占常委总数的80.1%,35岁以下年轻干部占14.5%,县市区委常委平均年龄为41.6岁,比换届前降低1.8岁,并按照中央要求形成了一支以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县级党政正职队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4岁,比换届前降低2岁;党政正职平均年龄37.4岁,比换届前降低1.2岁。
与干部年轻化同步,是干部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班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仍以湖南省为例,通过换届,市州委班子中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58名,比换届前提高8.5%;县市区委班子中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9%,比换届前提高14.4个百分点;乡镇党委班子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9%,比换届前提高9.1个百分点。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一大批60后年轻干部涌入各级领导层,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提出的干部年轻化的战略构想已基本实现,这意味着我国干部年轻化工作在历经20多年的改革探索和辛勤耕耘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干部年轻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我国的干部年轻化实际上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其直接的动因是要解决十年动乱之后出现的干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虽然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注意到干部年轻化问题,但由于当时各级领导层总体上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段,干部交接班的紧迫性尚不突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干部年轻化的问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并付诸实施。这样,等到粉碎“四人帮”后,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愈来愈突出,如何选好接班人、实现新老干部交替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起来。从年龄结构看,据统计,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平均年龄约为65岁;1982年机构改革前,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约为63岁,省区市的党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为62岁多。省部级领导干部中50岁以下者仅占总数的15%,相当一批干部连8小时工作都难于坚持,干部无法承担繁重的任务。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心急如焚,在1979年7月突出强调要有意识地选拔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同志来接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干部年轻化工作,全国各地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使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康成长,顺利实现了干部的新老合作与交替。
“腐败年轻化”等揭示年轻化依然任重而道远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当前这些三四十岁的“60后”干部身上的确有很多优势,但毋庸讳言,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弱点。比如,有的干部缺乏党内严格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陶冶,党性修养和锻炼不够;有的干部缺乏在艰苦的环境或基层工作的磨练,缺乏组织领导经验;还有的干部群众观念差,不善于处理党内、人民内部矛盾,等等。最近十几年来所出现的“腐败年轻化”现象,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为此,必须研究与掌握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按照中央提出的高级干部都应是政治家的五项要求的方向,从他们的实际状况、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切实加强理论培训,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严格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治国理政本领,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年轻化”这个概念,与知识化和专业化不同,知识可以说是越多越好,专业也一定是越专越硬,而“年轻化”则不能说越年轻越能更好作用于社会。因此,年轻化应该有个度的问题,不能一味追求年轻化、过分强调年轻化而使良好的“年轻化”初衷失之偏颇。在实践中,虽然中组部特别强调要防止“一刀切”,但不少专家和干部仍然对此表示担心。有关专家指出,干部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仍然应是老中青相结合,如果在干部队伍年轻化问题上搞“一刀切”,不仅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利于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中年、老年干部积极性的发挥,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容易导致干部使用上无政策、无章程、无次序行为,造成党的组织工作的混乱和干部队伍的不稳定,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有专家指出,干部年轻化首先是指干部年龄上的合理结构即老中青干部的梯次配备。这是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年轻化的物质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保持干部队伍和党的事业的连续性。但更重要的是,干部年轻化要求干部队伍精神状态的年轻化。正如邓小平所说,年轻干部接班,主要是接老同志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的班。这是年轻化的灵魂,没有这一条,就失去了年轻化的本意。一套成功的干部制度,应该是激励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而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减。为此,必须加快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是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保持年轻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建立了让所有干部正常流动和上下有据的健全机制,即干部年轻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使领导班子在动态中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最终解决领导班子年龄结构阶段性老化这一根本问题。 (韩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