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农历正月初七,也是传统上的春运高峰日,据铁路部门统计,昨天全国旅客发送量达到565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4%,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铁路客流将首次超过480万人次,比去年正月初七的峰值445.6万人次,增长了34.4万人次。
春运运量大幅增加,最直观地证明了春节期间有更多的人实现了“回家过年”的心愿,更多的家庭实现了团圆和欢聚。
虽然尚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今年“春运不涨价”的决策在导致运量增加的各项因素中,起着何种作用,但按照一般规律而言,不涨价带来的出行支出的实际降低,必然是帮助更多人实现回家过年心愿的重要因素。仅此一点,春运不涨价就是一项值得鼓励的正确决策。
春运是否应该涨价,历来多有争论,2000年进行的一次铁路春运价格听证会,赋予铁路部门春运涨价以程序上的合法性。但是,在全社会普遍的质疑声中,听证会却达成允许涨价的一致意见,让人对听证会的程序提出了质疑。
今年,铁路、交通部门在没有召开听证会的情况下,单方面宣布春运不涨价,带给消费者一份意外的大礼。有人曾经质疑这种未经法定程序而做出的行政决定,表现出的依然是一种行政权力至上的垂恩,而非依法行政制度下由规则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因而未必是一种“可持续”的善政。但从春运不涨价决定出台以来的社会反应来看,普通百姓更看重的是政策带来的实惠和政府做出的长期承诺,却不一定那么看重听证会之类的程序。中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政治传统,百姓与政府之间,也有其特有的互动方式。况且,铁路、交通部门做出的春运不涨价的决定,也绝非政府部门单方面的突发奇想和良心发现,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和舆论压力,在相当程度上比关起门来的听证会,能够更直接、广泛地反映民意,也会对政府部门带来更直接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就是一场没有会场的“大听证会”。在这场“大听证会”上,民意胜出。
2007年春运基本结束,大幅增加的客运人次,证明春运不涨价符合百姓的实际需求,也证明春运市场依然有着继续增长的需求。因此若从更长时段分析,春运不涨价政策的长期实行,确实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运力与运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买不起票”的矛盾,可能被“买不着票”的焦灼所代替,而其最终的结果,都是“回不了家”的失落。
因此,不涨价的决心好下,不涨价之后,如何让更多“买得起票”的人都“买得到票”,才是更大的考验。
据我们所能掌握的信息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一,国营铁路、交通部门依然有潜力可挖,近年来持续进行的铁路改造、提速,已经为提高铁路运力提供了基础,并已实际发挥效力,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更使公路客运在春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在春运不涨价的情况下,确实为“黄牛党”提供了更大的牟利空间,铁路、交通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严防内外勾结、票源外流,使不涨价的实惠真正落实到乘客头上;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客运业渐成春运中的重要角色,24日(初七)当天运送旅客量达62万多人次,虽然远不及铁路运输的480万人次,但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今后,航空运输应该作为重要角色,纳入春运的通盘运筹之中。铁路运力绝对不足、航空运力相对过剩的特点,在春运期间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其前提则是铁路、公路运输在坚持春运不涨价的同时,民航部门也能本着社会效益最大化,而非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合理制定春运期间的民航票价,吸引更多的人向民航“分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