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民俗专家:丢掉春节就是丢掉自己的文化身份

www.zjol.com.cn  2007年02月26日 23:34: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龙头老大”,是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多元文化的进入,传统节日的欢庆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擎天一柱”、“罗汉撞钟”、“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农历大年初一到初三,在北京东岳庙琉璃牌楼前的广场上,锣鼓喧天,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把场子围了个严严实实。

  只见场内,3名身材健壮的大汉每人擎着一架三丈三(约10米)的长竹竿,竹竿上,挂着5米多长的长幡,幡顶斜插两面旗子、一对灯笼,还系着几个铜铃铛,据说每架长竹竿总重逾百斤。这3位大汉忽而将竹竿托在手中,忽而扛在肩头,忽而顶于额头,耍得虎虎生风。

  “中幡表演是咱老北京的绝活‘玩意儿’,今年庙会上又看见了!”家住北京朝阳门附近的李大爷感慨地说,看见这些民俗表演才像咱们中国人过自己的春节。

  的确,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龙头老大”,理当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多元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节日的欢庆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究竟需要过个怎样的春节引发了更多的人文思考。

  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年味儿”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老年俗。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庙会越办越热闹。以北京为例,白云观、厂甸、东岳庙、龙潭等传统庙会办得红红火火,很多一度中断的传统活动在庙会上重放光彩。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已尘封近百年的“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重新亮相今年的东岳庙庙会。

  参与表演的北京朝阳全盛花会会长周全盛介绍说,“幡鼓齐动十三档”中双石头、石锁、杠子等7档花会已断档很久。“我们花会的这些技术都是跟原来在天桥卖艺的师傅学的。现在村子里爱好民间绝活儿的人,想一起恢复这些传统项目,不能让咱北京人把自己的民俗丢了。”

  在龙潭庙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重头戏——山东鼓子秧歌、河南原阳盘鼓、辽宁盖州高跷、河北井陉拉花等8档民间花会、60余项传统手工艺集中登台。同时,“老北京”民间艺术团自编的“叫卖剧”,召集了包括京城三大“叫卖大王”臧鸿、张桂兰、张振元在内的十余位老艺人,为人们展示老北京传统叫卖的风采。

  除传统庙会之外,一些新庙会也已渐成规模,并逐步增添了不少新项目。北京朝阳公园推出了国际风情节,观赏异域歌舞、感受创意文化、了解世界节庆,都是今年风情节的内容。苏格兰风笛、西班牙手技、法国杂技和柔术、俄罗斯舞蹈、希腊风情歌舞、蒙古风情歌舞、斯洛文尼亚民族风情表演、英国的机器人表演等不同风格的演出,都汇聚在这里。一些年轻游客纷纷戴上化装舞会所用的面具,穿梭在欧式风格的庙会间。

  对于庙会这些形形色色的新变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刘铁梁认为,这既反映了传统的回归,中国人对传统年俗及其蕴含的精神的尊重从未丢失;同时也反映了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它的特点就是在传统基础上延续和传承。

  丢掉春节就是丢掉自己的文化身份

  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节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无论是节日集会还是春节庙会,这些跟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年近八旬的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说,只有保护民俗文化空间,才能真正传承传统节日。

  刘铁梁说:“丢掉庙会、丢掉春节就是丢掉自己的文化身份。”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现代文明应重视传统文化作为记忆的存在,我们要保护民族的记忆。”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亚虎看来,南方少数民族的春节活动习俗,更体现了春节的精神内涵。刘亚虎说,南方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春节习俗的同时,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与自己民族某些富于生命力的习俗重新组合,形成了自己的春节习俗。例如,有的民族选择汉族的守岁、拜年、贴春联等习俗,又加进自己民族的挑新水、集体串寨赛芦笙、对歌、摔跤、射箭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属于民俗文化空间,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忽略民俗文化空间保护的倾向令乌丙安十分担忧。他举例说,中国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传统戏剧类1项和民间音乐类3项,民俗文化类项目为零。在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18项中,文学艺术门类的项目共有333项,手工技艺门类的项目89项,民俗文化门类的项目只有70项;在这70项中,属于节日集会、庙会祭典类的民俗文化空间只有50项;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项目,只相当于艺术门类项目的15%,显然是失衡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真实情况。

  “抢救民俗文化空间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务之急。”乌丙安呼吁: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和审批中,要把关注和保护的重点向民俗文化遗产的项目转移或倾斜,特别是应把与百姓生活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

  春节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的全面洗礼

  当前,来自国外的多元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少年轻人对于过年好像已无所谓了,在时尚的潮流中,开始把足够的热情和能力投向圣诞节、情人节;除了获得一笔不菲的“压岁钱”外,孩子们对过年也少了从前的企盼,因为他们平日里的各种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

  对此,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苑利不无感慨地说,他小时候觉得春节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话题,但是现在谈起来却有点沉重。原因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很多人只是为过节而过节,却可能不知道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守岁有“珍爱光阴”之意等等。“我们今天谈传统春节,其本质上是谈我们应该怎么做人。”

  刘铁梁认为,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它的流程非常完整,从准备过年到合家团圆,从在家中守岁到走亲访友去拜年,最后还要共同度过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流程充分表达了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在节日中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此,春节的文化内涵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知识的全面洗礼。

  民俗学者们呼吁,应该让青少年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苑利说,国外的中小学教育很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在我国,这方面已经被忽略了许多,“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知道中国文化的优长所在”。

  “春节是展示民族文化的大窗口,民族的衣食住行、传统艺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都得到集中的突出的表现。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内涵教育,对增强自己民族的认同感、责任心,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刘亚虎说。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记者文静 编辑: 何始玉
返回国内新闻

 
高层动态
·公安部培训五百新闻发言人 孟建柱:拓展民意沟通
·快讯: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4日在上海举行
政策动向
精品专题
·神七发射:我们在现场
·【专题】2008浙江在线记者辽宁行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专家点评更多页
·消费影响更多页
·投资理财更多页
·宏观经济更多页
·学习十七大精神体会
·华南虎——媒体报道更多页
·党代表归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