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报道外出打工遭遇抢劫、找工作未果没钱回家、会见网友被欺骗、返乡途中钱包被偷——记者昨日从昆明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上述原因走投无路,频频“投奔”救助站。救助管理站魏志忠副站长介绍,在刚过去的一年里,昆明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约30名大学生,而且,这个群体的比例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印象
进了救助站大学生心理负担重
昆明救助管理站负责服务工作的李宁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来到救助站里的大学生都爱和他谈心。前来求助的天津大学的张某等3名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说,大学生们在救助站里很勤快,偶尔还与救助站里的舍友们切磋棋艺、打打羽毛球,“不过大学生们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李宁老师说,由于文化档次的原因,他们与救助站里其他人员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多数时候他们都沉默寡言。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彭兵科长说,一般情况下寒暑假大学生进救助站比较集中。
原因求职未果
24岁的黄同学刚毕业于河南大学,来昆明找工作,不料与在昆的熟人失去了联系,奔波一段时间后,他未能找到工作,身上所带的钱也花完了。2006年10月他主动到派出所找民警求助,民警把他送往救助站。在救助站里,黄同学隔三岔五就给老家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父母通通电话,告诉父母他在救助站的生活情况,一个星期后,父母给他汇来了返乡的路费。
途中被盗
毕业于湖南怀化某高校的徐同学来到昆明谋职,经历层层考核,一家单位以月薪6000元待遇为他提供就业岗位,但由于没有身份证,该单位最终没有与他签订劳动合同。失落的徐同学随即又去往大理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在他往返于大理和昆明的过程中,身上所带的物件被盗,他进到了救助站。
实习遭骗
2006年9月,天津大学大四的张同学来昆明某家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对环境不熟悉的他被别人欺骗,进救助站时并没有暴露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在救助站里的几天时间里与李宁老师相处熟悉后,他才悄悄告诉李宁自己的真实情况。李宁说,张同学刚到救助站时情绪很不稳定,总觉得社会与他所想象中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分怀恋在大学里那种单纯的生活,每天都是闷闷不乐,在救助站约住了5天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帮助他回到了天津。
会网友不遇
就读福建某专业技术学院的赵同学在网络上认识了昆明的网友后,到昆会网友。到达昆明后该网友的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几天后赵同学所带的盘缠全部花光,被昆明医学院保卫科送到救助站。无独有偶,23岁的中山大学大二学生林同学也是来昆明约见网友没遇到,在花完所带的钱后,住在火车站的候车厅,被民警发现并送往救助站的。
轻信传销
李同学一年多前于昆明某高校毕业后,由于缺乏对传销的甄别,他被朋友诱骗到了省外一传销团伙,成为了该团伙中一名传销人员。随着这个团伙在公安机关打击下覆灭,他又辗转回到了昆明,可没有了生活的着落,在街头流浪几天后,他主动来到了救助站寻求救助。
观点
大学生进救助站与就业难有关系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进参教授认为,大学生进救助站求助与当前就业困难不无关系,他提倡求职困难的大学生们尽量不要去救助站求助,而应该开阔视野瞄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努力就业。云南是中国连结东盟的重要城市,这一宽广的就业市场无疑是大学生们大显身手的舞台。昆明救助管理站魏志忠副站长分析认为,大学生们之所以选择到救助站求助并且人数比例有增高的趋势,是昆明怡人的气候、美丽的旅游环境、蓬勃向上的商机等条件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昆明,而这其中包括的一些大学生难免会求职未果、受骗上等。
花絮记者也进救助站
李某是贵州《花溪日报》的一名记者,在单位派遣下,他来昆从事相关的采访工作,几天后李某的照相机等采访器材丢失,百般无赖的情况下,他只好走进救助站等待单位的救援。钱某是东北人,在昆明某民办高校从教,去年其所在的学校停办后,远在东北的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在救助站的帮助下,他返回到了老家。彦某来自台湾,作为在昆明的一名投资商,他经常出入于宾馆,窃贼乘机偷走了他的许多贵重物品,彦某因此无法返回台湾,经昆明市救助管理站和多加单位的协调帮助,彦某买上机票回到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