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就业岗位更多了、劳动者权益得到了更好地维护、社会保障覆盖面更广了……一个更加结实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
城镇新增就业首超千万
关爱民生当固本。开局之年,就业再就业取得新的突破。初步统计,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18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呈稳中有降态势。
就业的好形势来之不易。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初步形成良性互动,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时,国家努力改善产业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2006年也是我国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实施的第一年。新的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更加完善,操作性更强,对就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减免税费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措施,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定额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措施,使更多的企业吸纳了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措施,不少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就业走出困境。免费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更是帮助大量劳动者提高了就业能力。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为积极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就业数量在增加,就业质量也逐渐提高。去年是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范围最广、幅度最大的一年。应当调整的20个省份全部进行了调整,另有9个省份在2005年已经调整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调整。劳动者得到了更多实惠。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参加了养老保险,我们个体户将来老了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张九平是北京一名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障办法的实施,为张九平解决了后顾之忧。
要让更多的人拥有社会保障!2006年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进展最快的一年。统计快报显示,2006年底,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649万人、15737万人、10235万人和6446万人,新增参保人员均在1000万以上。特别是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亿人,成为第四个参保人数过亿的险种。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也快速增长。
要把百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2006年全国共发放养老金5011亿元。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421亿元,同比增加926亿元。在离退休人员不断增加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全国已连续三年实现基本养老金发放无当期拖欠。为支持确保发放工作,全年中央财政共补助774亿元,是近年来补助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期,全国支付医疗保险待遇1275亿元,工伤保险待遇66亿元,生育保险待遇38亿元。
农民工就业保障进展显著
农民工是近年来我国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06年,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也取得长足进展。追讨欠薪、规范用工、免费职介、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件件实事,把温暖送到了农民工心坎上。
辛苦一年,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拿到工资。全国27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年底出现欠薪,与年初未签订劳动合同有很大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使更多的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了规范的劳动合同。与此同时,城市里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各地还相继清理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和歧视性规定,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更顺畅。
在河南大平煤矿打工的吴银虎最近参加了工伤保险。他说,“这个保险好。万一下矿受伤了看病不用自己掏钱了家里人也有个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要从最急需、最紧迫的险种入手。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率先启动。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538万人。按照“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2367万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开局之年,劳动保障事业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但也要看到,当前劳动保障正在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急迫问题为主向进一步完善制度、协调推进和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主要面向城市和企业职工向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从初步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向健全、完善、充实社会保障体系转变。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今后还要再接再厉,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百姓编织更加结实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